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 第8页 |
三、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第一章 腐败犯罪心理分析的若干命题假设 | 第10-23页 |
第一节 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解读腐败犯罪 | 第11-16页 |
一、理论概述 | 第11页 |
二、对腐败犯罪的解释 | 第11-16页 |
第二节 从行为理论角度解读腐败犯罪 | 第16-19页 |
一、理论概述 | 第17页 |
二、导致腐败行为的中性刺激、强化物和间接经验的来源 | 第17-19页 |
第三节 从认知理论角度解读腐败犯罪 | 第19-23页 |
一、理论概述 | 第19-20页 |
二、腐败犯罪中的认知歪曲 | 第20-23页 |
第二章 腐败犯罪心理预防的若干对策构想 | 第23-35页 |
第一节 人格测验以选择有德之士 | 第24-27页 |
一、国家公职人员应具备的人格特质 | 第24-25页 |
二、人格测验的具体方法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优化环境以规范职务行为 | 第27-31页 |
一、强化监督,形成外部约束 | 第27-29页 |
二、资金扶助,提供救急途径 | 第29-30页 |
三、传媒控制,营造廉政氛围 | 第30页 |
四、严惩不怠,构成心理威慑 | 第30-31页 |
第三节 终身教育以调整歪曲认知 | 第31-35页 |
一、价值观教育 | 第32-33页 |
二、职业观教育 | 第33页 |
三、权力观教育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腐败犯罪心理预防的特别对策 | 第35-40页 |
第一节 诚信测试制度 | 第35-37页 |
一、制度概述 | 第35-36页 |
二、对预防腐败犯罪的借鉴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心理分析制度 | 第37-40页 |
一、制度概述 | 第37-38页 |
二、对预防腐败犯罪的借鉴意义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