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谋利型上访的出现及其负面影响 | 第17-26页 |
第一节 谋利型上访的涵义与类型 | 第17-19页 |
一、谋利型上访的涵义 | 第17-18页 |
二、谋利型上访的类型 | 第18-19页 |
第二节 C县谋利型上访的特点 | 第19-22页 |
一、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 第19-20页 |
二、策略使用模式化 | 第20-21页 |
三、持续性与重复性同存 | 第21页 |
四、成员结构“弱势化” | 第21-22页 |
五、合理与不合理交织 | 第22页 |
第三节 谋利型上访对政府的影响 | 第22-26页 |
一、冲击政府公信力 | 第22-23页 |
二、引发“蝴蝶效应”形成负面导向 | 第23-24页 |
三、影响基层政府正常工作 | 第24-25页 |
四、影响基层政府执行力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谋利型上访产生的原因 | 第26-38页 |
第一节 公民权利与利益表达现状是谋利型上访产生的客观原因 | 第26-29页 |
一、公民权利表达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二、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各方对利益的追求是主观原因 | 第29-33页 |
一、政府的压力机制 | 第30-31页 |
二、基层权威的弱化 | 第31页 |
三、城镇化导致的失衡 | 第31-32页 |
四、惠农政策引发的争夺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社会公平感的缺失是谋利型上访产生的社会原因 | 第33-35页 |
一、贫富差距过大 | 第33-34页 |
二、权利得不到约束,腐败案增多 | 第34-35页 |
第四节 民众法律意识的觉醒与法律认识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重要原因 | 第35-38页 |
一、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无讼 | 第35页 |
二、民众法律认识上的局限性 | 第35-38页 |
第三章 谋利型上访治理对策 | 第38-47页 |
第一节 完善信访机制,建立非正常上访的终结机制 | 第38-39页 |
一、信访立法 | 第38-39页 |
二、非正常上访终结机制与信访分类机制的建立 | 第39页 |
第二节 创新方法扩充新渠道,辅助治理 | 第39-43页 |
一、与时俱进,加强信访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的创新 | 第40-42页 |
二、注重第三方的培养 | 第42页 |
三、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协助作用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提高公民素质,倡导理性上访 | 第43-45页 |
一、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 第43-44页 |
二、培养正确的法律观念 | 第44页 |
三、正确引导公民,理性认识上访 | 第44-45页 |
第四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保障 | 第45-47页 |
一、转变政府职能 | 第45页 |
二、加强社会自治力,培养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 | 第45-46页 |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 第46页 |
四、培养政府公信力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