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载体制备方法对CuO/CeO2催化剂CO优先氧化性能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6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全球能源危机与氢源第10页
        1.1.2 燃料电池概述第10-11页
        1.1.3 富氢条件下CO的消除第11-13页
    1.2 COPROX催化剂的发展现状第13-15页
        1.2.1 Pt系贵金属催化剂第13-14页
        1.2.2 纳米Au催化剂第14页
        1.2.3 非贵金属催化剂第14-15页
    1.3 铜基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因素第15-20页
        1.3.1 催化剂制备方法的影响第15-17页
        1.3.2 催化剂载体的影响第17-18页
        1.3.3 铜含量和掺杂元素的影响第18-19页
        1.3.4 其他条件的影响第19页
        1.3.5 反应气氛条件的影响第19-20页
    1.4 CO优先氧化反应机理的研究第20-23页
        1.4.1 COPROX在Pt系催化剂上的反应机理第20-21页
        1.4.2 纳米Au催化剂第21-22页
        1.4.3 铜基催化剂第22-23页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23-26页
        1.5.1 研究思路第23-24页
        1.5.2 研究内容第24页
        1.5.3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第24-26页
第二章 高表面缺陷的CeO_2载体负载CuO催化剂用于CO优先氧化研究第26-54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实验部分第26-32页
        2.2.1 催化剂的制备第26-28页
        2.2.2 催化剂应用于COPROX反应活性数据测试第28-30页
        2.2.3 催化剂表征第30-32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2-51页
        2.3.1 Ce(OH)_3前驱体和CeO_2载体的电镜图第32-33页
        2.3.2 CeO_2前驱体的热重(TG)结果分析第33-35页
        2.3.3 XRD结果分析第35-37页
        2.3.4 BET结果分析第37-39页
        2.3.5 催化剂样品的TEM和HRTEM分析第39-42页
        2.3.6 CuK-edgeEXAFS结果分析第42页
        2.3.7 不同CuCe催化剂的COPROX活性研究第42-44页
        2.3.8 H_2-TPR结果分析第44-46页
        2.3.9 UV-raman结果分析第46-48页
        2.3.10 XPS结果分析第48-51页
    2.4 讨论第51-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不同方法制备CuCe催化剂用于CO优先氧化研究第54-62页
    3.1 引言第54页
    3.2 实验部分第54-56页
        3.2.1 催化剂的制备第54-56页
        3.2.2 催化剂对COPROX反应的活性评价第56页
        3.2.3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56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6-60页
        3.3.1 不同CuCe催化剂的COPROX活性研究第56-57页
        3.3.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结果分析第57-58页
        3.3.3 XRD结果分析第58-59页
        3.3.4 H_2-TPR结果分析第5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草酸盐热分解法制备高活性CuO/CeO_2催化剂用于CO优先氧化研究第62-74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实验部分第62-63页
        4.2.1 催化剂的制备第62-63页
        4.2.2 催化剂对COPROX反应的活性评价第63页
        4.2.3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63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3-72页
        4.3.1 催化剂COPROX活性评价第63-64页
        4.3.2 TEM及HRTEM结果分析第64-65页
        4.3.3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结果分析第65-66页
        4.3.4 XRD结果分析第66-68页
        4.3.5 UV-Raman结果分析第68-69页
        4.3.6 H_2-TPR结果分析第69-70页
        4.3.7 XPS及CuLMM结果分析第70-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6-88页
致谢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渡金属催化的芳基酰胺化合物的邻位烷基化反应研究
下一篇:磷化钼及镍基双金属催化剂月桂酸甲酯加氢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