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前言 | 第13-14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4-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9-24页 |
1.3.1 植物入侵对湿地沉积物氮素转换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2 围垦养殖对湿地沉积物氮素转换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3 盐水入侵对湿地沉积物氮素转换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4 pH对湿地沉积物氮素转换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4-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7-3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7-3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7-28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28页 |
2.1.3 气候 | 第28-29页 |
2.1.4 水文 | 第29-30页 |
2.1.5 植物资源 | 第30-31页 |
2.1.6 动物资源 | 第31页 |
2.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2.3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 第32-35页 |
2.3.1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2.3.2 数据处理 | 第33-35页 |
第3章 外来植物入侵对湿地沉积物氮转换关键过程的影响 | 第35-67页 |
3.1 采样点与土样采集 | 第36-38页 |
3.2 氮素转换关键过程培养与计算 | 第38-40页 |
3.2.1 矿化培养 | 第38页 |
3.2.2 硝化培养 | 第38-39页 |
3.2.3 反硝化培养 | 第39页 |
3.2.4 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3.3 外来植物入侵对氮素转换关键过程的影响 | 第40-56页 |
3.3.1 互花米草入侵对沉积物无机氮、总氮含量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2 互花米草入侵过程中沉积物矿化速率时空分布 | 第43-52页 |
3.3.3 互花米草入侵过程中沉积物硝化、反硝化速率时空分布 | 第52-56页 |
3.4 讨论 | 第56-65页 |
3.4.1 外来植物入侵对湿地无机氮及氮储量影响 | 第56-61页 |
3.4.2 外来植物入侵对矿化作用的影响 | 第61-62页 |
3.4.3 外来植物入侵对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62-65页 |
3.5 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围垦养殖对湿地沉积物氮素转换关键过程的影响 | 第67-83页 |
4.1 样品采集与培养 | 第68-69页 |
4.1.1 沉积物样品采集 | 第68-69页 |
4.1.2 室内培养实验 | 第69页 |
4.2 围垦养殖对湿地沉积物氮转换的影响分析 | 第69-78页 |
4.2.1 沉积物理化性质及相关性分析 | 第69-73页 |
4.2.2 围垦养殖对沉积物矿化作用的影响 | 第73-74页 |
4.2.3 围垦养殖对沉积物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74-76页 |
4.2.4 围垦养殖对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76-77页 |
4.2.5 养殖塘与比邻潮滩沼泽湿地沉积物氮素转换速率的初步比较 | 第77-78页 |
4.3 讨论 | 第78-80页 |
4.4 小结 | 第80-83页 |
第5章 盐度对河口湿地沉积物氮转换关键过程的影响 | 第83-93页 |
5.1 样品采集与培养 | 第84页 |
5.2 实验设计: | 第84-85页 |
5.3 模拟盐度对湿地沉积物氮转换的影响分析 | 第85-90页 |
5.3.1 沉积物理化性质 | 第85-86页 |
5.3.2 盐度梯度对沉积物矿化作用的影响 | 第86-87页 |
5.3.3 盐度梯度对沉积物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87-89页 |
5.3.4 盐度梯度对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89-90页 |
5.4 讨论 | 第90-92页 |
5.5 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pH对湿地沉积物氮素转换关键过程的影响 | 第93-105页 |
6.1 样品采集与培养 | 第94-95页 |
6.2 pH对湿地沉积物氮转换的影响分析 | 第95-100页 |
6.2.1 pH对沉积物矿化作用的影响 | 第95-96页 |
6.2.2 pH对沉积物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96-98页 |
6.2.3 pH对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98-100页 |
6.3 讨论 | 第100-103页 |
6.4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5页 |
7.2 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个人简历 | 第125-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