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及创新点 | 第8-10页 |
第一章 抗战时期山东学生流亡的原因 | 第10-16页 |
第一节 严峻的时代背景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学校迁移”政策的引导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杨展云的南迁提议和落实 | 第13-16页 |
第二章 山东流亡学生的内迁经历 | 第16-24页 |
第一节 学生主体迁移 | 第16-20页 |
第二节 学生流亡过程中的学习生活情况 | 第20-24页 |
第三章 落户四川的“国立六中” | 第24-38页 |
第一节 “国立六中”的建校过程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流亡学生的安置和保障 | 第25-28页 |
第三节 “国立六中”的教育与管理 | 第28-38页 |
第四章 山东流亡学生内迁的意义和影响 | 第38-42页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等教育的奇迹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人才培养成就和青年学生的时代担当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国立六中的文脉延续和精神传承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