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物化学论文--糖(醣)论文

锦灯笼果实多糖荧光标记及其与免疫细胞表面TLR2、TLR4的结合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9-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6页
    1.1 多糖的功能第10-11页
        1.1.1 多糖具有免疫促进活性第10-11页
        1.1.2 多糖具有抗病毒活性第11页
        1.1.3 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第11页
        1.1.4 多糖具有抗衰老作用第11页
        1.1.5 多糖具有降血糖和降血脂的功效第11页
    1.2 多糖的受体第11-13页
        1.2.1 多糖的主要受体第12-13页
        1.2.2 多糖与TLR2和TLR4受体的作用第13页
    1.3 多糖的荧光标记第13-14页
        1.3.1 常见的荧光染料第13页
        1.3.2 多糖荧光标记的位点第13-14页
    1.4 锦灯笼研究现状综述第14-15页
    1.5 本研究的意义第15-16页
第二章 PPSB-FITC的合成第16-25页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16页
        2.1.1 实验试剂第16页
        2.1.2 实验仪器第16页
    2.2 实验方法第16-19页
        2.2.1 PPSB-FITC的合成第16-18页
            2.2.1.1 PPSB的制备第16-18页
            2.2.1.2 PPSB-FITC的合成第18页
            2.2.1.3 PPSB-FITC合成结果检测第18页
            2.2.1.4 PPSB-FITC的荧光取代度测定第18页
        2.2.2 PPSB-FITC的活性检测第18-19页
            2.2.2.1 免疫细胞的培养第18页
            2.2.2.2 PPSB-FITC对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第18-19页
            2.2.2.3 PPSB与PPSB-FITC竞争性结合第19页
        2.2.3 统计分析第19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9-23页
        2.3.1 PPSB-FITC的合成第19-21页
            2.3.1.1 PPSB的糖含量及蛋白含量的测定第19-20页
            2.3.1.2 PPSB-FITC合成结果检测第20-21页
            2.3.1.3 PPSB-FITC的荧光取代度测定第21页
        2.3.2 PPSB-FITC的活性检测第21-23页
            2.3.2.1 PPSB-FITC对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第21-23页
            2.3.2.2 PPSB与PPSB-FITC竞争性结合第23页
    2.4 讨论第23-25页
第三章 PPSB与免疫细胞的结合第25-49页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5页
        3.1.1 实验试剂第25页
        3.1.2 实验仪器第25页
    3.2 实验方法第25-27页
        3.2.1 免疫细胞的培养第25页
        3.2.2 PPSB与DC2.4细胞的作用第25-27页
            3.2.2.1 PPSB与DC2.4细胞的结合第25-26页
            3.2.2.2 PPSB与DC2.4细胞TLR2和TLR4的结合第26-27页
        3.2.3 PPSB与RAW264.7细胞的作用第27页
            3.2.3.1 PPSB与RAW264.7细胞的结合第27页
            3.2.3.2 PPSB与RAW264.6细胞TLR2和TLR4的结合第27页
        3.2.4 统计分析第27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7-46页
        3.3.1 PPSB与DC2.4细胞的作用第27-37页
            3.3.1.1 PPSB与DC2.4细胞的结合第27-30页
            3.3.1.2 PPSB与DC2.4细胞TLR2和TLR4受体的结合第30-37页
        3.3.2 PPSB与RAW264.7细胞的作用第37-46页
            3.3.2.1 PPSB与RAW264.7细胞的结合第37-39页
            3.3.2.2 PPSB与RAW264.6细胞TLR2和TLR4受体的结合第39-46页
    3.4 讨论第46-49页
第四章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潮浒苔共附生菌的多样性以及重要共附生菌影响其形态发育的研究
下一篇:goosecoid在斑马鱼早期发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