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1.绿潮浒苔 | 第10-11页 |
1.1 海洋中的海藻 | 第10页 |
1.2 绿潮浒苔简介 | 第10-11页 |
2.海洋及大型海藻表面共附生细菌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2.1 海洋及大型海藻表面细菌多样性 | 第11-14页 |
2.2 海洋及海藻表面细菌的研究方法及常见细菌简介 | 第14-15页 |
3.海藻生殖、生活史 | 第15-16页 |
4.表面共附生细菌诱导大型绿藻形态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4.1 细菌诱导大型绿藻形态发育 | 第16-24页 |
4.2 关于细菌诱导海藻形态发育是否必须进行物理接触的探讨 | 第24-26页 |
5.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绿潮浒苔表面重要共附生细菌分离与鉴定 | 第27-46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2.1 材料 | 第27-28页 |
2.1.1 样品 | 第27页 |
2.1.2 采样站位 | 第27页 |
2.1.3 培养基 | 第27-28页 |
2.2 方法 | 第28-30页 |
2.2.1 样品的处理 | 第28-29页 |
2.2.2 细菌分离 | 第29页 |
2.2.3 细菌的鉴定 | 第29-30页 |
2.2.4 分子系统学分析 | 第30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30-46页 |
2.1 浒苔表面共附生细菌的分离 | 第30-31页 |
2.2 浒苔表面共附生细菌的鉴定 | 第31-38页 |
2.3 浒苔表面代表性细菌的组成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8-44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分离的16株单一菌株对绿潮浒苔形态建成的影响 | 第46-70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3.1 材料 | 第46-48页 |
3.1.1 样品 | 第46页 |
3.1.2 采样站位 | 第46-47页 |
3.1.3 人工海水 | 第47-48页 |
3.2 方法 | 第48-49页 |
3.2.1 菌株活化 | 第48-49页 |
3.2.2 16株细菌分别诱导浒苔愈伤组织形态发育 | 第49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49-70页 |
3.1 16株细菌分别对浒苔(S3)愈伤组织形态发育的诱导 | 第49-65页 |
3.1.1 16株细菌分别对浒苔(S3)愈伤组织分枝数目的诱导 | 第50-57页 |
3.1.2 10株玫瑰杆菌科细菌分别对浒苔(S3)愈伤组织分枝数目的诱导 | 第57-58页 |
3.1.3 16株细菌分别对浒苔(S3)愈伤组织分枝生长的诱导 | 第58-64页 |
3.1.4 10株玫瑰杆菌科细菌分别对浒苔(S3)愈伤组织分枝生长的诱导 | 第64-65页 |
3.2 16株细菌分别对浒苔(UP16)愈伤组织形态发育的诱导 | 第65-68页 |
3.2.1 16株细菌分别对浒苔(UP16)愈伤组织分枝数目的诱导 | 第65-66页 |
3.2.2 16株细菌分别对浒苔(UP16)愈伤组织分枝生长的诱导 | 第66-68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初步探究不同浓度梯度重要细菌对绿潮浒苔(S3)愈伤组织形态发育的诱导 | 第70-76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4.1 材料 | 第70页 |
4.1.1 样品 | 第70页 |
4.1.2 采样站位 | 第70页 |
4.2 方法 | 第70-71页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71-76页 |
4.1 2株不同浓度梯度细菌对浒苔(S3)愈伤组织形态发育诱导 | 第71-74页 |
4.1.1 细菌对浒苔(S3)愈伤组织分枝数目的诱导 | 第71-72页 |
4.1.2 细菌对浒苔(S3)愈伤组织分枝生长的诱导 | 第72-74页 |
4.2 结论与讨论 | 第74-7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 | 第82-95页 |
发表论文目录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