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t钢箱拱桥整体提升的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钢拱桥的概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外钢拱桥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钢拱桥的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3 钢拱桥的施工方法 | 第15-19页 |
1.3.1 常用的几种方法 | 第15-17页 |
1.3.2 整体提升法的发展及应用 | 第17-19页 |
1.3.3 整体提升施工的特点及难点 | 第19页 |
1.4 工程概论 | 第19-22页 |
1.4.1 基本概况 | 第19-21页 |
1.4.2 施工方法 | 第21-22页 |
1.5 研究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有限元分析 | 第24-40页 |
2.1 有限元分析原理 | 第24-26页 |
2.2 基本计算参数 | 第26-29页 |
2.2.1 几何参数及材料参数 | 第26-27页 |
2.2.2 计算荷载 | 第27-28页 |
2.2.3 计算工况 | 第28-29页 |
2.3 模型简述 | 第29-31页 |
2.3.1 模型建立 | 第29页 |
2.3.2 边界条件 | 第29-31页 |
2.4 计算结果 | 第31-39页 |
2.4.1 索力结果 | 第31-33页 |
2.4.2 位移结果 | 第33-35页 |
2.4.3 应力结果 | 第35-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提升施工模型试验 | 第40-56页 |
3.1 试验原理 | 第40-41页 |
3.2 模型设计 | 第41-44页 |
3.2.1 拱肋模型 | 第42-43页 |
3.2.2 配重块 | 第43页 |
3.2.3 提升装置 | 第43-44页 |
3.2.4 水平临时拉索 | 第44页 |
3.3 测点布置及装备 | 第44-47页 |
3.3.1 应力测点 | 第45-46页 |
3.3.2 位移测点 | 第46页 |
3.3.3 拉索拉力测点 | 第46-47页 |
3.4 试验流程 | 第47-48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48-55页 |
3.5.1 结果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3.5.2 材料试验结果 | 第49-50页 |
3.5.3 应力结果 | 第50-52页 |
3.5.4 位移结果 | 第52-54页 |
3.5.5 拉索拉力结果 | 第54-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6-76页 |
4.1 参数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4.2 自重参数分析 | 第57-60页 |
4.2.1 结构的应力和变形 | 第57-59页 |
4.2.2 自重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9-60页 |
4.3 预应力索的初拉力参数分析 | 第60-64页 |
4.3.1 结构的应力和变形 | 第60-63页 |
4.3.2 预应力索的初拉力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3-64页 |
4.4 风荷载参数分析` | 第64-66页 |
4.4.1 结构的应力和变形 | 第64-65页 |
4.4.2 风荷载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5-66页 |
4.5 温度参数分析 | 第66-70页 |
4.5.1 结构的应力和变形 | 第66-68页 |
4.5.2 温度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8-70页 |
4.6 不均匀起吊参数分析 | 第70-75页 |
4.6.1 结构的应力和变形 | 第70-73页 |
4.6.2 不均匀起吊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73-75页 |
4.7 参数敏感性结果汇总 | 第7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