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Summary | 第5-6页 |
缩略语表 | 第7-9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 奶牛乳房炎 | 第9-11页 |
1.1 奶牛乳房炎分类 | 第9页 |
1.2 奶牛乳房炎发病机理 | 第9-10页 |
1.3 奶牛乳房炎防治 | 第10-11页 |
2 奶牛乳房炎病原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1-12页 |
2.2 大肠杆菌 | 第12页 |
2.3 无乳链球菌 | 第12-13页 |
2.4 白色念珠菌 | 第13页 |
3 奶牛乳房炎诊断方法 | 第13-16页 |
3.1 临床检查法 | 第13-14页 |
3.2 体细胞数检测法 | 第14页 |
3.3 乳汁病原微生物检测法 | 第14页 |
3.4 乳汁病原微生物分子水平检测 | 第14-16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篇 多重PCR快速检测奶牛乳房炎四种致病菌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18-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1.1 标准菌株 | 第18页 |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8-19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1.4 临床奶样采集 | 第19页 |
1.5 病原菌培养 | 第19-20页 |
1.6 引物设计 | 第20-21页 |
1.7 病原菌基因组模板制备 | 第21-23页 |
1.8 单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3-24页 |
1.9 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4-25页 |
2 结果 | 第25-30页 |
2.1 临床乳样培养特性 | 第25-26页 |
2.2 临床奶样病原菌检测结果 | 第26-27页 |
2.3 单重PCR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27-28页 |
2.4 多重PCR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28-30页 |
2.5 多重PCR检测结果与传统检测手段结果对比及分析 | 第30页 |
3 讨论 | 第30-33页 |
全文总结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导师简介 | 第38-39页 |
作者简介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