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论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1-29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1-22页 |
一. 人生境界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 第11-16页 |
二. 提高个体人生境界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必要性 | 第16-22页 |
第二节 前人成果综述 | 第22-27页 |
第三节 本文写作的逻辑特点 | 第27-28页 |
注释 | 第28-29页 |
第一章 人生境界之释义 | 第29-48页 |
第一节 人生境界概念的界定 | 第29-35页 |
一. 关于“境界”和“人生境界”概念的讨论 | 第29-32页 |
二. 本文对于“人生境界”概念的界定 | 第32-35页 |
第二节 人生境界的特征 | 第35-40页 |
一. 人生境界是内在统一的整体 | 第35-36页 |
二. 人生境界是内外统一的整体 | 第36-38页 |
三. 人生境界是差异性与共通性的统一 | 第38-39页 |
四. 人生境界是既成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 第39-40页 |
第三节 人生境界的层次 | 第40-46页 |
一. 关于人生境界层次的讨论 | 第40-44页 |
二. 本文对人生境界层次的理解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第二章 人生与人生境界 | 第48-66页 |
第一节 人生境遇与人生境界 | 第48-58页 |
一. 社会时代状况是影响人生境界的基础要素 | 第48-50页 |
二. 日常生活环境是影响人生境界的直接因素 | 第50-53页 |
三. 性格和潜意识在深层次对人生境界产生作用 | 第53-55页 |
四. 偶然际遇往往使人生境界产生非连续的变化 | 第55-58页 |
第二节 人生境界与自我超越 | 第58-65页 |
一. 相似的人生境遇,不同的人生境界 | 第58-61页 |
二. 自我超越是人生境界的主导力量 | 第61-65页 |
注释 | 第65-66页 |
第三章 哲学与人生境界 | 第66-123页 |
第一节 儒家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 第66-80页 |
一. 仁,从人从二 | 第67-72页 |
二. 天德流行,尽性立命 | 第72-76页 |
三. 尽善尽美 | 第76-80页 |
第二节 佛教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 第80-90页 |
一. 万法皆空,诸法无我 | 第80-82页 |
二.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 第82-84页 |
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 第84-90页 |
第三节 道家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 第90-99页 |
一. 吾丧我·无所待 | 第90-93页 |
二. 体天道·任自然 | 第93-96页 |
三. 由道而德,尊道贵德 | 第96-99页 |
第四节 基督教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 第99-111页 |
一. 罪性与救赎 | 第99-101页 |
二. 谦卑·忏悔·爱 | 第101-105页 |
三. 与上帝合一 | 第105-111页 |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境界观 | 第111-118页 |
一. 希望在实践之中 | 第111-114页 |
二. 为人民服务 | 第114-116页 |
三. 在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 第116-118页 |
注释 | 第118-123页 |
第四章 时代与人生境界观 | 第123-154页 |
第一节 西方人生境界观的时代变迁 | 第123-138页 |
一. 西方前现代时期人生境界观的变迁 | 第123-128页 |
二. 西方近现代时期人生境界观的变迁 | 第128-133页 |
三. 当代西方社会人生境界观的现状与趋势 | 第133-138页 |
第二节 中国人生境界观的时代变迁 | 第138-153页 |
一. 传统中国社会人生境界观的变迁 | 第138-145页 |
二. 近现代中国人生境界观的变迁 | 第145-146页 |
三. 当代中国社会人生境界观的现状 | 第146-153页 |
注释 | 第153-154页 |
第五章 向更高的人生境界超越 | 第154-200页 |
第一节 提升人生境界的多种途径 | 第154-170页 |
一. 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 第154-157页 |
二. 志在“仁义立身”的儒者 | 第157-160页 |
三. 成就“佛法”的觉悟者 | 第160-163页 |
四. 独为心灵自由的高士 | 第163-165页 |
五. 作一名真正的基督徒 | 第165-170页 |
第二节 向更高的人生境界超越 | 第170-191页 |
一. 向更高的思想境界超越 | 第170-178页 |
二. 向更高的道德境界超越 | 第178-186页 |
三. 向更高的审美境界超越 | 第186-191页 |
第三节 超越的误区 | 第191-199页 |
一. 将适应视为超越 | 第191-193页 |
二. 将排斥视为超越 | 第193-195页 |
三. 将超脱视为超越 | 第195-196页 |
四. 将退行视为超越 | 第196-199页 |
注释 | 第199-200页 |
结束语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1页 |
后记 | 第211-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