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玉米肽的制备 | 第13-14页 |
1.2 玉米肤分离纯化技术 | 第14-17页 |
1.2.1 膜分离技术用于肤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 第15-16页 |
1.2.2 超滤、纳滤等分离技术联用制备肽类 | 第16-17页 |
1.3 玉米肽的醒酒保肝作用 | 第17-18页 |
1.4 酒精在体内的代谢 | 第18-22页 |
1.4.1 乙醇/乙醛脱氢酶系 | 第18-20页 |
1.4.2 酒精在体内的代谢途径 | 第20-21页 |
1.4.3 酒精代谢引起的氧化应激 | 第21-2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玉米粗肤的制备及其分子量分布 | 第24-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2.1.1 材料 | 第25-26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2.2.1 玉米黄粉、浓缩玉米蛋白和酶解物的组成比较 | 第29-30页 |
2.2.2 碱性蛋白酶水解玉米蛋白条件的优化 | 第30-31页 |
2.2.3 玉米粗肤的基本参数 | 第31-32页 |
2.2.4 玉米肤的分子量分布 | 第32-34页 |
2.4 讨论 | 第34-36页 |
2.5 结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玉米粗肤的分级分离及醒酒机理探讨 | 第37-5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3.1.1 材料 | 第38-39页 |
3.1.2 方法 | 第39-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3.2.1 玉米肤体外清除轻基自由基的活性 | 第43-44页 |
3.2.2 玉米肤的表面疏水性(Ho) | 第44页 |
3.2.3 玉米肤的还原能力 | 第44-45页 |
3.2.4 玉米肤体外激活ADH的能力 | 第45-46页 |
3.2.5 不同分子质量玉米肤对小鼠血清中乙醇浓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6 Mw<5 kDa CP对酒精中毒小鼠BAC和肝脏ADH活力的影响 | 第47-49页 |
3.2.7 玉米肤的氨基酸分析结果及其Q值和F值 | 第49-50页 |
3.3 讨论 | 第50-53页 |
3.3.1 玉米肽分子量与其促进酒精代谢能力的关系 | 第50-51页 |
3.3.2 CP作为酒精代谢的促进剂及其作用机理 | 第51-53页 |
3.4 结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玉米肤对小鼠四氯化碳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55-6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60页 |
4.1.1 材料 | 第56-57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4.2.1 小鼠血清中转氨酶的变化 | 第60-61页 |
4.2.2 小鼠肝匀浆中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61-62页 |
4.2.3 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62-64页 |
4.3 讨论 | 第64-66页 |
4.3.1 玉米肽的保肝活性 | 第64页 |
4.3.2 玉米肽的保肝机理 | 第64-66页 |
4.4 结论 | 第66-67页 |
第五章 超滤/纳滤技术分离纯化玉米肤 | 第67-8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5.1.1 材料 | 第68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9页 |
5.2.1 用MWCO为5kDa超滤膜处理玉米蛋白酶解液 | 第70-74页 |
5.2.2 用纳滤膜处理MWCO为5 kDa超滤膜透过液进行浓缩脱盐 | 第74-77页 |
5.2.3 纳滤加水透析过滤对玉米肤活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5.3 讨论 | 第79-82页 |
5.3.1 pH对玉米蛋白酶解液超滤过程的影响 | 第79-80页 |
5.3.2 两种纳滤膜浓缩纯化玉米肤液的过程 | 第80-81页 |
5.3.3 纳滤膜多次透析过滤玉米肤对其醒酒活性的影响 | 第81-82页 |
5.4 结论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玉米醒酒肤的一级结构研究 | 第83-9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6.1.1 材料 | 第84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84-85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3页 |
6.2.1 玉米肽(Mw<5 kDa)的HPLC分析 | 第85页 |
6.2.2 玉米肽(Mw<5 kDa)的HPLC-ESI/MS/MS分析 | 第85-86页 |
6.2.3 玉米肽的结构表征 | 第86-93页 |
6.3 讨论 | 第93-94页 |
6.4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