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1 公路货运业的快速发展 | 第14-15页 |
1.1.2 道路运输经济分析机制建设 | 第15-17页 |
1.2 研究命题 | 第17-22页 |
1.2.1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内涵 | 第17-19页 |
1.2.2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1.2.3 研究涉及的内容与联系 | 第20-21页 |
1.2.4 研究的范围 | 第21-2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22-34页 |
1.3.1 经济景气周期波动理论的发展 | 第23-24页 |
1.3.2 中国经济景气分析的现状 | 第24-25页 |
1.3.3 重要产业景气指数 | 第25-26页 |
1.3.4 运输产业的景气指数 | 第26-29页 |
1.3.5 运输价格指数 | 第29-30页 |
1.3.6 运输指数的经济分析 | 第30-34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34-36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34-35页 |
1.4.2 实际意义 | 第35-3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理论 | 第40-65页 |
2.1 公路货运业的产业组织状况 | 第40-44页 |
2.1.1 道路货物运输产业组织状况概述 | 第40页 |
2.1.2 市场结构及竞争状况 | 第40-42页 |
2.1.3 产业利润 | 第42-44页 |
2.2 公路货运景气指标体系的理论 | 第44-54页 |
2.2.1 公路货物运输景气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44-46页 |
2.2.2 景气指标分类定义 | 第46页 |
2.2.3 一致景气指标的内在机理 | 第46-49页 |
2.2.4 先行景气指标的内在机理 | 第49-54页 |
2.3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景气度的标定 | 第54-58页 |
2.3.1 公路货运景气指标的增长率周期波动 | 第55-56页 |
2.3.2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景气度数值标定 | 第56-58页 |
2.4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 第58-59页 |
2.4.1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密切性 | 第58-59页 |
2.4.2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的预测性 | 第59页 |
2.5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信息价值 | 第59-63页 |
2.5.1 政府管理部门 | 第59-61页 |
2.5.2 公路运输市场参与者 | 第61-62页 |
2.5.3 公路运输行业优化主体 | 第62-63页 |
2.6 本章结论 | 第63-65页 |
第三章 公路货运景气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65-89页 |
3.1 时间序列的季节调整方法 | 第66-71页 |
3.1.1 各种变动要素的构成 | 第66页 |
3.1.2 X-11 方法的步骤 | 第66-67页 |
3.1.3 X-11 方法中的简明统计 | 第67-69页 |
3.1.4 Eviews 软件季节调整实例 | 第69-71页 |
3.2 公路货运一致景气指标组的确定 | 第71-83页 |
3.2.1 公路货运一致景气指标的数据来源 | 第71-75页 |
3.2.2 公路货运一致景气指标的时滞关系 | 第75-79页 |
3.2.3 峰、谷图形对应法确定一致景气指标 | 第79-83页 |
3.3 公路货运景气系统先行指标的确定 | 第83-87页 |
3.3.1 先行指标所属产业的确定 | 第83-84页 |
3.3.2 先行指标数据来源 | 第84页 |
3.3.3 K-L 信息量测度先行指标的时滞关系 | 第84-85页 |
3.3.4 峰、谷图形对应法确定先行指标 | 第85-87页 |
3.4 公路货运景气系统滞后指标的确定 | 第87-88页 |
3.4.1 K-L 信息量测度滞后指标的时滞关系 | 第87页 |
3.4.2 峰谷图形对应法确定滞后指标 | 第87-88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88-89页 |
第四章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编制 | 第89-120页 |
4.1 测定公路货运景气指标体系的基准日期 | 第89-94页 |
4.1.1 测定经济时间序列转折点的方法 | 第89-90页 |
4.1.2 HDI 与基准日期的确定 | 第90-94页 |
4.2 公路货运景气指标体系评分系统及加权 | 第94-101页 |
4.2.1 评分系统的基本思想及其特点 | 第94-95页 |
4.2.2 公路货运景气指标体系评分 | 第95-100页 |
4.2.3 景气指标的最终得分和合成指数 CI 的权数 | 第100-101页 |
4.3 公路货运景气扩散指数 | 第101-111页 |
4.3.1 扩散指数的计算方法 | 第101-102页 |
4.3.2 公路货运景气扩散指数的计算结果 | 第102-108页 |
4.3.3 扩散指数的分析与预测 | 第108-111页 |
4.4 公路货运景气合成指数 | 第111-119页 |
4.4.1 美国商务部合成指数计算方法 | 第112-114页 |
4.4.2 公路货运景气合成指数的计算 | 第114-119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119-120页 |
第五章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波动的经济分析 | 第120-142页 |
5.1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的波动特征分析 | 第120-123页 |
5.1.1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波动态势分析 | 第120-123页 |
5.2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波动的经济分析 | 第123-133页 |
5.2.1 第一轮景气周期 | 第124-126页 |
5.2.2 第二轮景气周期 | 第126-130页 |
5.2.3 第三轮景气周期 | 第130-133页 |
5.3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波动的先行性 | 第133-141页 |
5.3.1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与 GDP 增长率转折点对比 | 第134-135页 |
5.3.2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先行性的实证检验 | 第135-140页 |
5.3.3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先行性的经济机理 | 第140-141页 |
5.4 本章结论 | 第141-142页 |
第六章 公路货运业景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142-174页 |
6.1 公路货运业景气内部影响的因素实证分析 | 第142-154页 |
6.1.1 货运价格与公路货运业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42-143页 |
6.1.2 公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运输量的短期趋势分析 | 第143-148页 |
6.1.3 公路货运价格与公路运输量的长期趋势分析 | 第148-149页 |
6.1.4 燃料成本对公路货运业利润水平的影响分析 | 第149-153页 |
6.1.5 公路货运业景气的内部影响因素之启示 | 第153-154页 |
6.2 公路货运业景气外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154-173页 |
6.2.1 研究背景 | 第155-156页 |
6.2.2 研究内容 | 第156页 |
6.2.3 经济计量模型 | 第156-160页 |
6.2.4 指标的选取 | 第160-162页 |
6.2.5 公路货运景气外部影响因素 VAR 模型的构建 | 第162-168页 |
6.2.6 公路货运景气外部因素 VEC 模型的构建 | 第168-170页 |
6.2.7 基于实证结果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 第170-172页 |
6.2.8 完善公路货运景气的预警分析机制 | 第172-173页 |
6.3 本章结论 | 第173-174页 |
第七章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保障机制 | 第174-194页 |
7.1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机构保障 | 第174-178页 |
7.1.1 国外运输统计机构的职责 | 第175页 |
7.1.2 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分析的现状 | 第175-177页 |
7.1.3 交通运输景气经济分析制度的完善 | 第177-178页 |
7.2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指标体系保障 | 第178-188页 |
7.2.1 发达国家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 第179-180页 |
7.2.2 我国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 | 第180-188页 |
7.3 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的数据采集保障 | 第188-193页 |
7.3.1 美国的运输统计信息联系 | 第188页 |
7.3.2 加拿大运输数据库 | 第188页 |
7.3.3 完善我国运输统计信息联系制度 | 第188-193页 |
7.4 本章结论 | 第193-194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94-198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94-196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96-197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97-198页 |
附录 | 第198-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11-212页 |
致谢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