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效果研究

论文摘要第4-8页
英文摘要第8-13页
第1章 绪论第17-21页
    1.1 选题意义和目的第17页
    1.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第17-18页
    1.3 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第18-19页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19页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19-21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综述第21-39页
    2.1 基本概念第21-26页
        2.1.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第21-23页
        2.1.2 资源枯竭型城市第23-24页
        2.1.3 “转型”的相关概念第24-26页
    2.2 基本理论综述第26-39页
        2.2.1 生命周期理论第26-31页
        2.2.2 产业转型的系统变革理论第31-34页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4-36页
        2.2.4 循环经济理论第36-39页
第3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现状及国家支持政策措施第39-64页
    3.1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基本现状第39-54页
        3.1.1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分布第39-40页
        3.1.2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现状第40-54页
    3.2 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现状第54-60页
        3.2.1 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数量与分布第54-55页
        3.2.2 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特征第55-60页
    3.3 国家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政策措施第60-64页
第4章 辽宁省阜新市经济转型效果分析第64-81页
    4.1 辽宁省阜新市的经济发展分析第64-70页
        4.1.1 阜新市发展的基础条件第64页
        4.1.2 阜新市城市发展历程第64-65页
        4.1.3 阜新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第65-70页
    4.2 阜新市经济转型政策的实施第70-72页
        4.2.1 阜新市经济转型的相关政策第70页
        4.2.2 阜新经济转型的重点第70-72页
    4.3 阜新市经济转型效果评价第72-81页
        4.3.1 经济转型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第72-74页
        4.3.2 阜新市经济转型效果评价测算第74-78页
        4.3.3 阜新市经济转型评价结果分析第78-81页
第5章 吉林省辽源市经济转型效果分析第81-97页
    5.1 吉林省辽源市的经济发展分析第81-89页
        5.1.1 辽源市城市发展基础条件第81页
        5.1.2 辽源市城市发展历程第81-82页
        5.1.3 辽源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第82-89页
    5.2 辽源市经济转型的政策实施第89-91页
        5.2.1 辽源市经济转型的相关政策第89页
        5.2.2 辽源经济转型的重点第89-91页
    5.3 辽源市经济转型效果评价第91-97页
        5.3.1 经济转型效果评价的测算第91-94页
        5.3.2 辽源市经济转型的评价结果分析第94-97页
第6章 黑龙江省伊春市经济转型效果分析第97-113页
    6.1 黑龙江省伊春市经济发展分析第97-102页
        6.1.1 伊春市城市发展基础条件第97页
        6.1.2 伊春市城市发展历程第97-98页
        6.1.3 伊春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特征第98-102页
    6.2 伊春市经济转型的政策实施第102-106页
        6.2.1 伊春市经济转型的相关政策第102-103页
        6.2.2 伊春市经济转型的重点第103-106页
    6.3 伊春市经济转型效果评价第106-113页
        6.3.1 经济转型效果评价的测算第106-111页
        6.3.2 伊春市经济转型评价结果分析第111-113页
第7章 进一步支持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建议第113-126页
    7.1 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第113-115页
    7.2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第115-117页
    7.3 多渠道扩大就业第117-118页
    7.4 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以招商增强转型的外在推力第118-120页
    7.5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第120-122页
    7.6 进一步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第122-123页
    7.7 资源型城市之间加强合作,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第123-126页
结论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5页
附录第135-180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兴安岭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下一篇:公路货运景气指数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