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4-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16页 |
四、研究理论及假设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6页 |
定量研究 | 第18-25页 |
一、研究现场与对象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三、质量控制 | 第21页 |
四、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第21-25页 |
定性研究 | 第25-26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5页 |
二、访谈方法及内容 | 第25页 |
三、质量控制 | 第25页 |
四、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25-26页 |
研究结果 | 第26-118页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第26-41页 |
二、性相关行为、避孕及怀孕情况 | 第41-46页 |
三、非意愿性行为发生情况 | 第46-73页 |
四、非意愿性行为不良影响 | 第73-76页 |
五、非意愿性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 第76-93页 |
六、非意愿性行为的聚类分析 | 第93-101页 |
七、强迫性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101-105页 |
八、定性结果(个人深入访谈) | 第105-118页 |
讨论 | 第118-127页 |
一、非意愿性行为定义及涵盖范围的优势 | 第118页 |
二、青少年遭受非意愿性行为不容忽视 | 第118-122页 |
三、青少年缺乏应对非意愿性行为的有效方式,且求助意识不强 | 第122-124页 |
四、儿童期性虐待和健康危险行为与非意愿性行为的发生有关 | 第124-127页 |
政策建议 | 第127-128页 |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128-129页 |
小结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综述 | 第13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