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事电子证据及其规范化运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电子证据概述 | 第10-17页 |
1.1 电子证据的概念 | 第10-12页 |
1.1.1 国外对电子证据的认识 | 第10-11页 |
1.1.2 我国对电子证据的认识 | 第11-12页 |
1.2 电子证据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1 依赖性 | 第12页 |
1.2.2 多样性 | 第12页 |
1.2.3 隐蔽性 | 第12页 |
1.2.4 便利高效性 | 第12-13页 |
1.2.5 脆弱性 | 第13页 |
1.3 电子证据的分类 | 第13-17页 |
1.3.1 静态电子证据与动态电子证据 | 第13-14页 |
1.3.2 内容信息电子证据和附属信息电子证据 | 第14-15页 |
1.3.3 电子设备存储证据、生成证据与混成证据 | 第15-16页 |
1.3.4 原始电子证据和传来电子证据 | 第16-17页 |
第2章 刑事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 | 第17-28页 |
2.1 刑事电子证据的证据资格 | 第17-22页 |
2.1.1 域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相关规定 | 第17-21页 |
2.1.2 确立我国刑事诉讼电子证据的证据资格 | 第21-22页 |
2.2 明确我国刑事电子证据的种类归属 | 第22-28页 |
2.2.1 物证说 | 第23页 |
2.2.2 书证说 | 第23-24页 |
2.2.3 鉴定结论说 | 第24页 |
2.2.4 视听资料说 | 第24-25页 |
2.2.5 混合证据说 | 第25-26页 |
2.2.6 独立证据说 | 第26页 |
2.2.7 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刑事电子证据运用的规范化 | 第28-42页 |
3.1 刑事电子证据的收集 | 第28-34页 |
3.1.1 电子证据收集的主体 | 第28-29页 |
3.1.2 电子证据收集的原则 | 第29-30页 |
3.1.3 电子证据收集的方式 | 第30-32页 |
3.1.4 电子证据收集的程序 | 第32-33页 |
3.1.5 电子证据收集中的权益保障 | 第33-34页 |
3.2 刑事电子证据的保全 | 第34-37页 |
3.2.1 电子证据的保全原则 | 第34-35页 |
3.2.2 电子证据的保全方法 | 第35-36页 |
3.2.3 电子证据的保全技术 | 第36-37页 |
3.3 刑事电子证据的出示 | 第37-39页 |
3.3.1 电子证据出示的原则 | 第37-38页 |
3.3.2 电子证据出示的范围 | 第38页 |
3.3.3 电子证据出示的程序 | 第38-39页 |
3.4 刑事电子证据的审查认定 | 第39-42页 |
3.4.1 真实性的审查 | 第39-40页 |
3.4.2 关联性的审查 | 第40页 |
3.4.3 合法性的审查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