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概述 | 第12-19页 |
1.1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7页 |
1.1.1 计算机犯罪的概念 | 第12-14页 |
1.1.2 网络犯罪的概念 | 第14-15页 |
1.1.3 前两者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之间的关系 | 第15-17页 |
1.2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罪名称谓的争议 | 第17-19页 |
1.2.1 关于破坏计算机罪罪名称谓的学说 | 第17页 |
1.2.2 关于上述学说的评析 | 第17-19页 |
第2章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犯罪客体及其对象 | 第19-25页 |
2.1 关于本罪犯罪客体的问题 | 第20-22页 |
2.1.1 关于本罪客体的学说 | 第20页 |
2.1.2 对于两种学说的评析 | 第20-21页 |
2.1.3 相关法律规定的分析及国外经验的借鉴 | 第21-22页 |
2.2 关于本罪犯罪对象的问题 | 第22-25页 |
2.2.1 关于本罪犯罪对象的学说 | 第22页 |
2.2.2 对上述学说的评析 | 第22-23页 |
2.2.3 本罪犯罪对象范围的扩大 | 第23-25页 |
第3章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犯罪客观方面 | 第25-34页 |
3.1 对于“违反国家规定”的问题 | 第25-27页 |
3.1.1 “违反国家规定”的范围 | 第25-26页 |
3.1.2 “违反国家规定”的增删 | 第26-27页 |
3.2 本罪是否存在不作为的情况 | 第27-28页 |
3.2.1 本罪在实践中存在不作为 | 第27-28页 |
3.2.2 对于本罪的不作为情况进行处罚的合理性分析 | 第28页 |
3.3 关于本罪中危害结果的问题 | 第28-30页 |
3.3.1 学界对本罪危害结果的的观点 | 第28-29页 |
3.3.2 笔者对上述观点的评析 | 第29-30页 |
3.4 关于本罪的犯罪方法,时间及地点 | 第30-34页 |
3.4.1 关于本罪的犯罪方法 | 第30-32页 |
3.4.2 犯罪时间、地点的不特定性对本罪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4章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犯罪主体 | 第34-37页 |
4.1 关于本罪的主体限制的问题 | 第34页 |
4.2 关于降低本罪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问题 | 第34-35页 |
4.3 单位作为本罪犯罪主体 | 第35-37页 |
4.3.1 关于本罪中单位犯罪的学说 | 第35-36页 |
4.3.2 笔者对上述学说的评析 | 第36-37页 |
第5章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主观方面 | 第37-39页 |
5.1 本罪的罪过应包括故意和过失 | 第37页 |
5.2 对于本罪第三款主观方面的具体分析 | 第37-39页 |
第6章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未完成形态 | 第39-42页 |
6.1 本罪中未完成形态的学说 | 第40页 |
6.2 笔者对上述学说的评析 | 第40-41页 |
6.3 借鉴各国关于本罪未完成形态的相关规定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