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法院调解的基本问题 | 第10-26页 |
1.1 法院调解的定义、内在结构、性质及特征 | 第10-13页 |
1.1.1 法院调解的定义 | 第10-11页 |
1.1.2 法院调解的内在结构 | 第11-12页 |
1.1.3 法院调解的性质 | 第12-13页 |
1.1.4 法院调解的特点 | 第13页 |
1.2 法院调解的类型 | 第13-15页 |
1.3 法院调解的作用 | 第15-16页 |
1.4 法院调解的历史根源 | 第16-20页 |
1.4.1 中国古代通过调处平息诉讼 | 第16-17页 |
1.4.2 建国前的调解制度 | 第17-18页 |
1.4.3 建国后的调解制度 | 第18-20页 |
1.5 法院调解的价值取向 | 第20-21页 |
1.5.1 传统法律文化价值对其产生的影响 | 第20页 |
1.5.2 效率和公正的价值要求 | 第20-21页 |
1.5.3 社会发展的价值趋向 | 第21页 |
1.6 法院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进行对比分析 | 第21-26页 |
1.6.1 法院调解与法院判决 | 第21-23页 |
1.6.2 法院调解和诉讼外调解的区别 | 第23-26页 |
第2章 我国现行的法院调解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2.1 法院调解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 第26页 |
2.2 没有对“调审合一”的制度设计限制制度 | 第26-27页 |
2.3 法院调解的原则规定与其制度设计要达到的目的不相适应 | 第27-28页 |
2.4 无具体审理期限限制 | 第28页 |
2.5 没有设置对调解信息的保密程序或规定 | 第28页 |
2.6 法官调解中立地位没有程序保障 | 第28页 |
2.7 随意启动调解程序侵害了当事人程序选择权 | 第28-29页 |
2.8 “反悔权”的滥用 | 第29-30页 |
第3章 改革与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构想 | 第30-45页 |
3.1 改革与完善法院调解制度的基础 | 第30-32页 |
3.1.1 在理论上对法院调解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的基础 | 第30页 |
3.1.2 在法律上对法院调解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的基础 | 第30-31页 |
3.1.3 在现实中对法院调解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的基础 | 第31-32页 |
3.2 改革与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观点述评 | 第32-35页 |
3.2.1 废除调解论 | 第32页 |
3.2.2 完全分离调审论 | 第32页 |
3.2.3 适度分离调审论 | 第32-33页 |
3.2.4 制度内完善论 | 第33页 |
3.2.5 和解建立论 | 第33页 |
3.2.6 评论 | 第33-35页 |
3.3 改革与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建议 | 第35-45页 |
3.3.1 完善庭前调解,形成完整的法院调解体系 | 第35-37页 |
3.3.2 进一步分析认识“调审合一”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3.3.3 用处分原则取代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 | 第38页 |
3.3.4 确立程序有限性原则,明确法院调解的时限和次数 | 第38-40页 |
3.3.5 确立不公开和保密原则 | 第40页 |
3.3.6 通过制度和程序约束法官调解行为,使法官始终处于中立地位 | 第40-41页 |
3.3.7 进一步规范法院调解的启动程序 | 第41-42页 |
3.3.8 建立保障调解协议生效的机制,取消无理由反悔制度 | 第42-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