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特殊电机论文--直线电机论文

直线超声电机驱动的平面3-PRR并联平台视觉精密定位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注释表第1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7页
    1.1 引言第19-20页
    1.2 直线超声电机概述第20-26页
        1.2.1 直线超声电机的特点及分类第20页
        1.2.2 直线超声电机的发展现状第20-25页
        1.2.3 直线超声电机的应用第25-26页
    1.3 并联机构概述第26-31页
        1.3.1 并联机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7-31页
    1.4 计算机视觉检测第31-34页
        1.4.1 国内外计算机视觉检测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第32-34页
    1.5 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第二章 直线超声电机驱动的平面 3-PRR并联平台定位系统第37-52页
    2.1 引言第37页
    2.2 并联平台设计第37-44页
        2.2.1 并联平台结构材料的选择第37页
        2.2.2 直线导轨的选择第37-38页
        2.2.3 直线超声电机的选择第38页
        2.2.4 平面3自由度并联机构分析第38-39页
        2.2.5 并联平台轨道布局第39-40页
        2.2.6 并联机构尺寸设计第40-41页
        2.2.7 并联机构动力学仿真第41-44页
        2.2.8 直线超声电机驱动的平面 3-PRR并联平台实物图第44页
    2.3 并联平台控制系统的设计第44-47页
        2.3.1 控制系统的组成第44-45页
        2.3.2 运动控制卡的选用第45-46页
        2.3.3 驱动器的选用第46-47页
        2.3.4 光栅的选用第47页
    2.4 计算机视觉检测系统第47-51页
        2.4.1 计算机视觉检测系统组成第47-49页
        2.4.2 计算机视觉检测系统的评价指标第49页
        2.4.3 影响视觉系统检测精度的因素与提高方法第49-50页
        2.4.4 系统实物图第50-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直线超声电机精密定位控制方法第52-75页
    3.1 引言第52页
    3.2 直线超声电机的控制方法评价要素第52页
    3.3 直线超声电机调速方法第52-53页
    3.4 直线超声电机控制方法及实验研究第53-73页
        3.4.1 开关控制第54-55页
        3.4.2 PID控制第55-57页
        3.4.3 模糊控制第57-62页
        3.4.4 神经网络PID位置控制第62-66页
        3.4.5 连续PID+步进控制第66-68页
        3.4.6 基于正态分布理论的控制方法第68-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四章 显微视觉自动聚焦及控制策略第75-88页
    4.1 引言第75页
    4.2 自动聚焦评价函数的评判标准第75-76页
    4.3 常用的聚焦评价函数第76-80页
        4.3.1 时域聚焦评价函数第76-78页
        4.3.2 频域聚焦评价函数第78-80页
        4.3.3 本文的组合算子第80页
    4.4 自动聚焦策略第80-85页
        4.4.1 爬山法第81页
        4.4.2 变步距渐进搜索法第81-82页
        4.4.3 样条插值两步法第82页
        4.4.4 SOM-PSO聚焦控制策略第82-85页
    4.5 实验结果第85-87页
        4.5.1 实验平台第85-86页
        4.5.2 自动聚焦评价函数第86页
        4.5.3 自动聚焦实验第86-87页
    4.6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图像特征检测第88-129页
    5.1 引言第88页
    5.2 图像滤波第88-90页
        5.2.1 均值滤波第89页
        5.2.2 中值滤波第89页
        5.2.3 高斯滤波第89-90页
    5.3 图像分割第90-92页
        5.3.1 灰度阈值法第90-91页
        5.3.2 最小误差法第91页
        5.3.3 最大方差法第91-92页
    5.4 边缘检测第92-98页
        5.4.1 经典边缘检测算子第92-98页
    5.5 图像特征检测第98-114页
        5.5.1 点特征提取第98-107页
        5.5.2 线特征提取第107-114页
    5.6 亚像素定位算法第114-124页
        5.6.1 常见的亚像素定位算法第115-120页
        5.6.2 拟采用的亚像素细分方法第120-123页
        5.6.3 亚像素定位实验第123-124页
    5.7 人工特征圆实时检测第124-128页
        5.7.1 Kalman滤波器及其参数选择第125-127页
        5.7.2 ROI设置第127-128页
    5.8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六章 直线超声电机驱动的平面 3-PRR并联平台实验研究第129-148页
    6.1 引言第129页
    6.2 计算机视觉检测系统的标定第129-135页
        6.2.1 相机模型第129-132页
        6.2.2 镜头畸变第132-134页
        6.2.3 采用的标定方法第134-135页
    6.3 平面 3-PRR并联平台的标定第135-142页
        6.3.1 并联平台运动学模型第135-138页
        6.3.2 动平台位姿检测第138-139页
        6.3.3 基于PSO算法的标定过程第139-140页
        6.3.4 标定实验第140-142页
    6.4 并联平台视觉伺服第142-146页
        6.4.1 视觉伺服流程第142-143页
        6.4.2 并联平台支链控制器第143页
        6.4.3 并联平台点位控制实验第143-145页
        6.4.4 并联平台轨迹跟踪控制实验第145-146页
        6.4.5 误差分析第146页
    6.5 本章小结第146-14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48-151页
    7.1 本文主要的工作和创新点第148-150页
        7.1.1 本文主要工作第148-149页
        7.1.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49-150页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50-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4页
致谢第164-165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研究
下一篇:飞行控制系统数字化设计顶层建模与模型集成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