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饮料冷食制造工业论文--固体饮料论文

生姜固体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第4-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1 引言第10-21页
    1.1 生姜第10-13页
        1.1.1 生姜概述第10页
        1.1.2 生姜化学成分第10-13页
    1.2 生姜应用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1 生姜的药理作用第13-15页
        1.2.2 生姜在食品工业的应用第15-17页
    1.3 固体饮料生产技术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1 喷雾干燥技术第17页
        1.3.2 旋流闪蒸干燥技术第17页
        1.3.3 超微粉碎技术第17-18页
        1.3.4 微波冷冻干燥技术第18页
        1.3.5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第18页
        1.3.6 压差膨化干燥技术第18-19页
        1.3.7 组合干燥技术第19页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9-21页
        1.4.1 研究目的第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页
        1.4.3 研究意义第19-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30页
    2.1 试验原料第21页
    2.2 主要试剂第21页
    2.3 主要仪器设备第21-23页
    2.4 试验方法第23-30页
        2.4.1 生姜固体饮料生产工艺的优化第23-25页
        2.4.2 姜辣素提取与测定方法第25-26页
        2.4.3 生姜固体饮料生产过程中姜辣素的损失测定第26页
        2.4.4 生姜固体饮料不同贮藏温度下姜辣素变化测定第26页
        2.4.5 生姜固体饮料最佳饮用浓度的确定第26页
        2.4.6 生姜固体饮料产品质量要求的制定第26页
        2.4.7 姜汁软糖产品质量要求的制定第26页
        2.4.8 生姜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及成分分析第26-27页
        2.4.9 生姜挥发性成分抗菌活性鉴定第27-28页
        2.4.10 生姜挥发性成分抗肿瘤活性鉴定第28-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37页
    3.1 生姜固体饮料最佳配方设计第30页
    3.2 生姜固体饮料生产过程中姜辣素的损失第30-31页
    3.3 生姜固体饮料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姜辣素变化第31-32页
    3.4 生姜固体饮料最佳饮用浓度第32页
    3.5 生姜固体饮料产品质量要求第32-33页
        3.5.1 理化指标第32页
        3.5.2 感官指标第32页
        3.5.3 微生物指标第32-33页
    3.6 姜汁软糖最佳配方设计第33-34页
    3.7 姜汁软糖产品质量要求第34页
        3.7.1 化指标第34页
        3.7.2 感官指标第34页
        3.7.3 微生物指标第34页
    3.8 生姜挥发性成分分析第34-36页
    3.9 生姜挥发性成分抗菌活性测试结果第36页
    3.10 生姜挥发性成分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第36-37页
4 讨论第37-40页
    4.1 生姜固体饮料有效成分的测定第37-38页
        4.1.1 光度法第37页
        4.1.2 滴定法第37页
        4.1.3 溶出伏安法第37页
        4.1.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第37-38页
        4.1.5 荧光法第38页
        4.1.6 薄层扫描法第38页
        4.1.7 气相色谱(GC)或与质谱联用(GC/MS)测定法第38页
    4.2 生姜固体饮料的进一步澄清第38页
    4.3 生姜挥发性成分的分离及药理作用机制尚需深入探讨第38-39页
    4.4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39-40页
5 结论第40-42页
    5.1 生姜固体饮料生产工艺的优化第40页
    5.2 生姜固体饮料质量与包装单位控制第40页
    5.3 姜汁软糖第40页
    5.4 生姜挥发性成分分析第40-41页
    5.5 生姜挥发性成分抗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8页
致谢第48-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生菌及根际菌对植物修复铬污染土壤促进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预处理条件对黑蒜加工及其品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