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 导论 | 第10-15页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二 理论基础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概述 | 第15-20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二) “大学生村官”计划概述 | 第16-18页 |
1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演化路径 | 第16-17页 |
2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概念 | 第17-18页 |
(三)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意义 | 第18-20页 |
1 从政治角度分析 | 第18页 |
2 从社会角度分析 | 第18-19页 |
3 从经济角度分析 | 第19-20页 |
三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现状 | 第20-31页 |
(一) 政策执行状况的调查 | 第20-24页 |
1 “大学生村官”调查部分 | 第20-24页 |
2. 乡镇村组干部与村民调查部分 | 第24页 |
(二)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执行成效 | 第24-28页 |
1. 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模式 | 第24-26页 |
2. 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26-27页 |
3.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促进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 | 第27-28页 |
(三)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 第28-31页 |
1. 个人志向与政策目的不符 | 第28页 |
2. 大学生村官工作被动 | 第28-29页 |
3. 缺乏基层工作经验 | 第29页 |
4. 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偏差 | 第29-30页 |
5. 被借调情况较严重 | 第30页 |
6.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政策的指导思想被误读 | 第30-31页 |
四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有效性的建议 | 第31-36页 |
(一) 建立优胜劣汰的考核激励机制 | 第31页 |
(二) 构建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和培训体系 | 第31-32页 |
(三) 采用就近分配的原则来延长大学生“村官”的任期 | 第32-33页 |
(四) 提高执行主体的政策认同感 | 第33页 |
(五) 大学生村官不宜长期借调到上级部门 | 第33-34页 |
(六) 提高大学生村官政策引导信号的精准度 | 第34页 |
(七) 完善政策内容提高政策合法性 | 第34-36页 |
五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