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口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品牌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茶叶品牌管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品牌竞争力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生态位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5. 生态位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6.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概括及评价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案 | 第17-20页 |
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26页 |
2.1. 品牌竞争力的基础理论 | 第20-22页 |
2.1.1. 品牌的基础概念 | 第20页 |
2.1.2. 品牌竞争力的涵义 | 第20-22页 |
2.2. 品牌生态位理论 | 第22-26页 |
2.2.1. 品牌生态系统的构成 | 第22-23页 |
2.2.2. 品牌生态位的内涵及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2.2.3. 品牌生态位的测度 | 第24页 |
2.2.4. 品牌生态位与品牌间的竞争 | 第24-26页 |
3. 安化黑茶基本情况概述 | 第26-30页 |
3.1. 安化黑茶发展历史 | 第26-27页 |
3.2.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现状 | 第27页 |
3.3. 安化黑茶产销现状 | 第27-30页 |
4. 安化黑茶品牌现状及制约因素 | 第30-34页 |
4.1. 安化黑茶品牌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4.2. 安化黑茶品牌发展制约因素 | 第31-34页 |
4.2.1. 茶园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 | 第31页 |
4.2.2.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实力不强 | 第31页 |
4.2.3. 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市场经营秩序混乱 | 第31-32页 |
4.2.4. 品牌经营过于分散,品牌打造机制欠缺 | 第32页 |
4.2.5. 品牌定位不足,品牌同质化现象明显 | 第32页 |
4.2.6. 品牌传播力度不够,渠道形象建设缺乏 | 第32-34页 |
5. 生态位视角下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48页 |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4页 |
5.2. 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4-41页 |
5.2.1. 生态位视角下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4-36页 |
5.2.2. 具体指标的含义 | 第36-41页 |
5.3. 品牌竞争力评价方法及步骤 | 第41-48页 |
5.3.1. AHP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 第42-45页 |
5.3.2. 确定评价集评价指标集 | 第45页 |
5.3.3. 建立单指标评价矩阵 | 第45-46页 |
5.3.4.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46页 |
5.3.5. 对品牌竞争力综合模糊评价结论 | 第46-48页 |
6. 安化黑茶品牌竞争力评价及问题分析 | 第48-72页 |
6.1. 数据的收集 | 第48页 |
6.2. 权重确定 | 第48-58页 |
6.2.1. 一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8-49页 |
6.2.2. 二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1页 |
6.2.3. 三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55页 |
6.2.4. 确定层次权重总排序 | 第55-58页 |
6.3. 安化黑茶品牌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 | 第58-65页 |
6.3.1. 确定评价对象集 | 第58页 |
6.3.2. 构造评价因子集 | 第58页 |
6.3.3. 确定评语集 | 第58-59页 |
6.3.4. 获取品牌竞争力评价数据 | 第59-60页 |
6.3.5. 二级指标的评价向量的计算 | 第60-63页 |
6.3.6. 一级指标的评价向量的计算 | 第63-65页 |
6.3.7. 品牌竞争力评价向量与评价结果的计算 | 第65页 |
6.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6.4.1. 总体分析 | 第65-67页 |
6.4.2. 品牌生态位构建能力分析 | 第67-68页 |
6.4.3. 品牌生态位动态适应能力分析 | 第68-69页 |
6.4.4. 品牌生态位维护与控制能力分析 | 第69-72页 |
7. 生态位视角下安化黑茶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 | 第72-80页 |
7.1. 提升安化黑茶品牌生态位熟化能力 | 第72-73页 |
7.1.1. 优化定位,建立独特品牌生态位 | 第72-73页 |
7.1.2. 加强传播,促进品牌生态位熟化 | 第73页 |
7.2. 提升安化黑茶品牌生态位协同共生能力 | 第73-76页 |
7.2.1. 发展区域品牌,为品牌生态位协同共生奠定基础 | 第74页 |
7.2.2. 培植龙头企业,带动品牌生态位协同共生 | 第74-75页 |
7.2.3. 做好行业组织,促进品牌生态位协同共生 | 第75页 |
7.2.4. 通过企业集群,实现品牌生态位协同共生 | 第75-76页 |
7.3. 提升品牌生态位非平衡发展与泛化能力 | 第76-77页 |
7.3.1.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品牌生态位跨越式发展 | 第76页 |
7.3.2. 通过品牌延伸与扩张,实现品牌生态位多元发展 | 第76-77页 |
7.4. 提升品牌生态位维护与控制能力 | 第77-80页 |
7.4.1. 加大品牌文化建设,维护品牌生态位 | 第77-78页 |
7.4.2. 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实现对品牌生态位的控制 | 第78-80页 |
8. 结论及展望 | 第80-82页 |
8.1. 结论与启示 | 第80页 |
8.2. 本文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附录A 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征求意见表 | 第88-92页 |
附录B 安化黑茶品牌竞争力评价表 | 第92-94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