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1 IPO定价的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2.2 IPO抑价的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2.2.1 IPO抑价的相关概念 | 第18页 |
2.2.2 IPO抑价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2页 |
3. 创业板市场分析 | 第22-30页 |
3.1 创业板市场特征以及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3.1.1 创业板发展状况及其功能定位 | 第22-24页 |
3.2 创业板上市主体的特征分析 | 第24-27页 |
3.2.1 企业处于成长期阶段 | 第24-26页 |
3.2.2 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要求的区别 | 第26-27页 |
3.3 创业板IPO定价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利益关系 | 第27-30页 |
3.3.1 主要利益关系的一般性分析 | 第27-28页 |
3.3.2 上市公司、投资者、承销商的互动矛盾关系 | 第28-30页 |
4 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43页 |
4.1 IPO定价的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4.1.1 薄计订单信息 | 第30-31页 |
4.1.2 机构投资者的观点 | 第31-32页 |
4.1.3 发行公司的特质信息 | 第32-33页 |
4.1.4 承销商声誉和道德风险 | 第33-34页 |
4.2 常用的IPO定价的影响因素测度方法 | 第34-38页 |
4.3 关于IPO抑价的测度方法 | 第38-43页 |
5 我国创业板IPO定价实证研究 | 第43-51页 |
5.1 测量方法和假设 | 第43-46页 |
5.2 样本和数据来源 | 第46页 |
5.3 描述性统计 | 第46-47页 |
5.4 创业板IPO抑价水平的测量 | 第47-49页 |
5.5 创业板IPO定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9-50页 |
5.6 实证结论 | 第50-51页 |
6 创业板IPO定价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1-57页 |
6.1 引起创业板IPO定价问题的外部环境以及体制因素 | 第51-54页 |
6.1.1 股市体制的落后 | 第51-52页 |
6.1.2 发售机制的落后 | 第52-53页 |
6.1.3 创业板IPO定价方法不合理 | 第53-54页 |
6.1.4 学术研究的不足 | 第54页 |
6.2 创业板IPO定价问题产生的内在因素 | 第54-57页 |
6.2.1 发行人的利益驱使 | 第54-55页 |
6.2.2 承销商的利益驱使 | 第55-56页 |
6.2.3 投资者的利益驱使 | 第56-57页 |
7 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 第57-60页 |
7.1 政府监管的强化和制度方面的完善 | 第57页 |
7.2 积极尝试新的定价和发行制度 | 第57-58页 |
7.3 完善发行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58页 |
7.4 增强承销商的保荐责任 | 第58-59页 |
7.5 规范机构投资者的行为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英文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