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双离合器介绍 | 第12-13页 |
1.2.1 干式离合器 | 第12-13页 |
1.2.2 湿式离合器 | 第13页 |
1.3 国内外技术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干式双离合器概述及设计 | 第19-27页 |
2.1 干式双离合器的结构特点 | 第19页 |
2.2 干式双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 第19-20页 |
2.3 干式双离合器结构设计 | 第20-25页 |
2.3.1 摩擦片参数设计 | 第20-21页 |
2.3.2 压盘尺寸的设计 | 第21-22页 |
2.3.3 膜片弹簧设计 | 第22-23页 |
2.3.4 从动盘总成设计 | 第23-25页 |
2.3.5 离合器盖设计 | 第25页 |
2.4 干式双离合器装配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干式双离合器起步过程分析与建模仿真 | 第27-47页 |
3.1 发动机数值模型 | 第27-28页 |
3.1.1 发动机稳态数值模型 | 第27-28页 |
3.2 干式DCT双离合器起步控制策略制定 | 第28-30页 |
3.2.1 单离合器起步 | 第28-29页 |
3.2.2 双离合器起步 | 第29-30页 |
3.3 干式双离合器起步阶段动力传递模型 | 第30-35页 |
3.3.1 传动系统动力传递模型 | 第31-32页 |
3.3.2 干式双离合器传递转矩模型 | 第32页 |
3.3.3 整车动力学分析 | 第32-33页 |
3.3.4 离合器行程和速度控制 | 第33-34页 |
3.3.5 发动机目标转速和目标转矩 | 第34-35页 |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5-46页 |
3.4.1 缓慢起步工况仿真分析 | 第35-39页 |
3.4.2 正常起步工况 | 第39-42页 |
3.4.3 急起步工况 | 第42-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热分析理论及分析软件 | 第47-55页 |
4.1 热分析理论 | 第47-50页 |
4.1.1 热传导 | 第47-48页 |
4.1.2 对流换热 | 第48页 |
4.1.3 辐射换热 | 第48页 |
4.1.4 导热微分方程 | 第48-50页 |
4.2 热-结构耦合相关理论 | 第50-53页 |
4.2.1 力平衡微分方程 | 第51页 |
4.2.2 几何方程 | 第51页 |
4.2.3 物理方程 | 第51-52页 |
4.2.4 材料力学第四强度理论 | 第52-53页 |
4.3 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介绍 | 第53-54页 |
4.3.1 ANSYS Workbench的特点 | 第53页 |
4.3.2 ANSYS Workbench软件模块 | 第53页 |
4.3.3 ANSYS Workbench分析流程简介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干式双离合器热分析及热-结构耦合分析 | 第55-71页 |
5.1 干式双离合器稳态-瞬态温度场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5.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5页 |
5.1.2 热分析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55-56页 |
5.1.3 载荷及边界条件设定 | 第56-59页 |
5.1.4 载荷及边界条件的加载 | 第59页 |
5.2 热分析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9-68页 |
5.2.1 摩擦片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1-64页 |
5.2.2 压盘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4-66页 |
5.2.3 中间飞轮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6-68页 |
5.3 摩擦副热一结构耦合仿真及分析 | 第68-70页 |
5.3.1 摩擦片热一结构耦合仿真及分析 | 第68-69页 |
5.3.2 压盘热一结构耦合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9页 |
5.3.3 中间飞轮热一结构耦合仿真分析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