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秆木质素高效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效果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烟草废弃秸秆的处理现状 | 第16-18页 |
1.1.1 烟草秸秆的简介 | 第16页 |
1.1.2 烟草秸秆的利用状况 | 第16-17页 |
1.1.3 烟秆有机肥的开发现状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堆肥化处理技术概况 | 第18-21页 |
1.2.1 堆肥化的概念 | 第18页 |
1.2.2 堆肥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1.2.2.1 供氧量 | 第18页 |
1.2.2.2 含水率 | 第18-19页 |
1.2.2.3 有机质含量 | 第19页 |
1.2.2.4 碳氮比 | 第19页 |
1.2.2.5 微生物 | 第19-20页 |
1.2.3 堆肥腐熟度评价体系 | 第20-21页 |
1.2.3.1 物理指标 | 第20页 |
1.2.3.2 化学指标 | 第20-21页 |
1.2.3.3 生物安全性指标 | 第21页 |
1.2.4 烟秆堆肥中木质素降解的重要性 | 第21页 |
1.3 木质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 第21-31页 |
1.3.1 木质素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 第21-23页 |
1.3.2 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 第23-26页 |
1.3.3 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及酶系 | 第26-30页 |
1.3.3.1 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 | 第26-27页 |
1.3.3.2 木质素降解酶 | 第27-30页 |
1.3.4 木质素生物降解反应机制 | 第30页 |
1.3.4.1 侧链氧化 | 第30页 |
1.3.4.2 去甲基化 | 第30页 |
1.3.4.3 芳香环的开裂 | 第30页 |
1.3.5 堆肥中木质素降解的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47页 |
2.1 材料 | 第32-39页 |
2.1.1 样品及原料 | 第32页 |
2.1.2 培养基 | 第32-33页 |
2.1.3 试剂 | 第33-36页 |
2.1.3.1 常规试剂药品 | 第33页 |
2.1.3.2 配制试剂 | 第33-36页 |
2.1.4 PCR引物 | 第36-37页 |
2.1.5 受体菌株和质粒 | 第37页 |
2.1.6 实验仪器 | 第37-3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9-47页 |
2.2.1 菌株的初筛 | 第39页 |
2.2.2 菌株的复筛 | 第39-41页 |
2.2.3 菌株间的拮抗性实验 | 第41页 |
2.2.4 菌株对烟秆木质素的降解效果实验 | 第41-43页 |
2.2.5 菌株鉴定 | 第43-46页 |
2.2.5.1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43页 |
2.2.5.2 真菌的形态特征鉴定 | 第43-44页 |
2.2.5.3 菌株的基因序列分析鉴定 | 第44-46页 |
2.2.6 数据处理 | 第46-47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7-67页 |
3.1 菌株筛选 | 第47-67页 |
3.1.1 木质素降解菌初筛 | 第47-51页 |
3.1.2 木质素降解菌的复筛 | 第51-52页 |
3.1.3 株间拮抗性 | 第52-53页 |
3.1.4 菌株对烟秆的降解效果 | 第53-60页 |
3.1.4.1 木质素酶活力测定 | 第53-54页 |
3.1.4.2 降解效果测定 | 第54-60页 |
3.1.5 木质素降解菌的鉴定 | 第60-67页 |
3.1.5.1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60-62页 |
3.1.5.2 真菌的形态特征鉴定 | 第62-63页 |
3.1.5.3 菌株的分子学鉴定 | 第63-67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4.1 结论 | 第67-69页 |
4.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