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电气设备及附件论文

智能电子节气门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该领域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第10-12页
    1.3 电子节气门系统存在的不足与发展空间第12-13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1.4.1 非线性影响因素分析第13页
        1.4.2 控制算法设计第13页
        1.4.3 油门误踩应对策略研究第13-14页
        1.4.4 消除油门迟滞现象研究第14-15页
第二章 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第15-23页
    2.1 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第15页
    2.2 电子节气门结构分析第15-21页
        2.2.1 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第15-18页
        2.2.2 节气门总成第18-21页
        2.2.3 电子节气门控制单元第21页
    2.3 驱动电机的脉冲调制方式第21-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影响及数学建模分析第23-35页
    3.1 电子节气门系统非线性影响分析第23-29页
        3.1.1 齿轮机构齿隙非线性第23-25页
        3.1.2 节气门复位弹簧的非线性第25-26页
        3.1.3 节气门阀片运动时的非线性摩擦力第26-27页
        3.1.4 进气气流冲击影响第27-29页
    3.2 节气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29-33页
        3.2.1 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第30页
        3.2.2 节气门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第30-32页
        3.2.3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数学模型第32-33页
    3.3 电子节气门系统的各项参数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智能电子节气门的控制策略第35-48页
    4.1 控制方法分析与选择第35-36页
    4.2 常规PID控制第36-39页
        4.2.1 PID控制原理第36-37页
        4.2.2 PID控制模型第37-38页
        4.2.3 PID控制参数整定第38-39页
    4.3 模糊PID控制器研究第39-47页
        4.3.1 模糊控制原理第39-40页
        4.3.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第40-47页
        4.3.3 模糊PID控制器Matlab仿真模型第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智能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的仿真试验第48-57页
    5.1 系统总试验模型第48页
    5.2 信号输入模块第48-49页
    5.3 踏板位置传感器模块第49-50页
    5.4 PID控制器模块第50页
    5.5 PWM驱动模块第50-51页
    5.6 节气门直流驱动电机模块第51-53页
    5.7 节气门执行机构模型第53-54页
    5.8 仿真结果分析第54-56页
        5.8.1 评价指标介绍第54-55页
        5.8.2 阶跃响应分析第55页
        5.8.3 跟随响应分析第55-56页
    5.9 本章小节第56-57页
第六章 智能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防误踩与油门加速方案设计第57-76页
    6.1 智能电子节气门硬件电路设计第57-64页
        6.1.1 信号采集模块第58-59页
        6.1.2 主控模块第59-60页
        6.1.3 驱动与执行模块第60-64页
    6.2 误踩油门判定研究第64-69页
        6.2.1 信号抑制机制第64页
        6.2.2 误踩油门加速度阈值试验第64-67页
        6.2.3 误踩油门加速度阈值分析第67-69页
    6.3 消除油门迟滞现象研究第69-71页
        6.3.1 电子油门加速器第69-70页
        6.3.2 油门加速方案设计第70-71页
    6.4 系统软件流程设计第71-75页
        6.4.1 PWM控制子程序第72-73页
        6.4.2 信号检测子程序第73-74页
        6.4.3 角度及加速度换算子程序第74页
        6.4.4 模糊PID控制子程序第74-75页
    6.5 本章小节第75-7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7.1 结论第76页
    7.2 展望第76-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附录第82-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动机激励引起的车内结构噪声分析与控制
下一篇:基于效率优化的混合动力系统自适应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