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其控制方法 | 第11-14页 |
1.2.1 车内噪声简述 | 第11-12页 |
1.2.2 车内噪声的分析方法 | 第12-14页 |
1.2.3 车内结构噪声被动控制方法 | 第14页 |
1.3 汽车车内噪声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第18-30页 |
2.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型 | 第18-20页 |
2.2 动力总成悬置振动分析 | 第20页 |
2.3 动力总成悬置解耦分析 | 第20-21页 |
2.4 基于MATLAB GUI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分析程序 | 第21-22页 |
2.5 基于遗传算法的动力总成悬置优化 | 第22-23页 |
2.5.1 设计变量与约束条件 | 第22页 |
2.5.2 适应度函数 | 第22-23页 |
2.5.3 边界条件 | 第23页 |
2.6 设计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分析 | 第23-29页 |
2.6.1 设计车发动机的相关参数 | 第23-24页 |
2.6.2 优化前固有频率和模态能量分布 | 第24-25页 |
2.6.3 实际优化设置 | 第25-27页 |
2.6.4 优化后固有频率和模态能量分布 | 第27-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车身结构建模与模态分析 | 第30-45页 |
3.1 车身结构建模 | 第30-36页 |
3.1.1 几何清理与网格划分 | 第31-33页 |
3.1.2 联接的建立 | 第33页 |
3.1.3 定义材料属性 | 第33-34页 |
3.1.4 定义求解卡片 | 第34页 |
3.1.5 建立的有限元模型 | 第34-36页 |
3.2 白车身结构模态分析 | 第36-44页 |
3.2.1 有限元结构模态分析理论 | 第36-37页 |
3.2.2 对标车白车身结构模态分析 | 第37-39页 |
3.2.3 对标车白车身结构模态试验验证 | 第39-42页 |
3.2.4 设计车白车身结构模态分析 | 第42-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动力总成安装点动刚度分析 | 第45-50页 |
4.1 动刚度分析基本理论 | 第45-46页 |
4.2 动力总成安装点动刚度对比分析 | 第46-49页 |
4.2.1 IPI曲线后处理方法 | 第46-47页 |
4.2.2 设计车与对标车动力总成安装点动刚度对比 | 第47-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设计车车内声学分析与控制 | 第50-79页 |
5.1 声学基本理论 | 第50-55页 |
5.1.1 理想流体介质基本方程 | 第50-51页 |
5.1.2 无衰减声波的控制方程 | 第51-52页 |
5.1.3 衰减声波的有限元分析 | 第52-54页 |
5.1.4 声学模态有限元分析法 | 第54页 |
5.1.5 声-结构耦合有限元分析 | 第54-55页 |
5.2 设计车驾驶室声腔自由模态分析 | 第55-60页 |
5.2.1 声腔有限元模型建模 | 第55-57页 |
5.2.2 声腔自由模态分析 | 第57-60页 |
5.3 设计车车身声固耦合模态分析 | 第60-61页 |
5.3.1 车身声固耦合有限元模型建模 | 第60-61页 |
5.3.2 车身声固耦合模态分析 | 第61页 |
5.4 设计车车身噪声传递函数分析 | 第61-67页 |
5.4.1 NTF分析流程 | 第61-62页 |
5.4.2 车身噪声传递函数分析 | 第62-67页 |
5.5 声学板件贡献量分析 | 第67-69页 |
5.6 模态参与因子分析 | 第69-71页 |
5.7 声学板件贡献量和模态参与因子分析结果综合 | 第71-75页 |
5.8 设计车内结构噪声的控制 | 第75-78页 |
5.8.1 修改顶棚结构 | 第75页 |
5.8.2 添加粘弹性阻尼贴片 | 第75-76页 |
5.8.3 更换前挡风玻璃 | 第76-77页 |
5.8.4 结构改进结果仿真验证 | 第77-78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9-8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