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24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3页 |
1、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2、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问题的宏观指导性研究 | 第13-15页 |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问题 | 第15-18页 |
3、研究综述总结 | 第18-19页 |
(三)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9-22页 |
1、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2、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3、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2-24页 |
1、研究重点 | 第22页 |
2、研究难点 | 第22-23页 |
3、创新点 | 第23-24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与接受认识论的内涵及关系 | 第24-32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 | 第24-28页 |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内涵 | 第24-25页 |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目标 | 第25-26页 |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依据及观测指标 | 第26-28页 |
(二) 接受认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的关系 | 第28-32页 |
1、接受认识论 | 第28-29页 |
2、接受认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接受效果的关系 | 第29-32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现状:以昆明地区六所高校为例的个案分析 | 第32-49页 |
(一) 问卷调查对象及信度分析 | 第32-34页 |
1、问卷调查对象 | 第32页 |
2、问卷信度分析 | 第32-34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 第34-49页 |
1、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目标的接受 | 第34-38页 |
2、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目标的接受 | 第38-40页 |
3、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目标的接受 | 第40-43页 |
4、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力目标的接受 | 第43-47页 |
5、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认知状况及满意度 | 第47-49页 |
6、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总结 | 第49页 |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 第49-87页 |
(一) 接受主体的相关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的影响 | 第50-62页 |
1、接受动机对接受效果的影响 | 第50-57页 |
2、接受态度和接受感受对接受效果的影响 | 第57-62页 |
3、接受者的理解能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的影响 | 第62页 |
(二) 接受介体因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的影响 | 第62-76页 |
1、教学内容认知感受对接受效果的影响 | 第63-68页 |
2、教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的影响 | 第68-71页 |
3、教学方式方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的影响 | 第71-76页 |
(三) 环境和实践的影响 | 第76-83页 |
1、实践状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效果的影响 | 第76-80页 |
2、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对接受效果的影响 | 第80-83页 |
(四) 施教主体的相关因素对接受效果的影响 | 第83-87页 |
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接受效果的对策 | 第87-102页 |
(一) 优化接受主体因素提高接受效果 | 第87-91页 |
1、学生要有主体意识 | 第88-89页 |
2、学生要明确自身需要 | 第89-91页 |
3、学生要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 | 第91页 |
(二) 优化接受介体因素提高接受效果 | 第91-94页 |
1、优化接受内容 | 第91-92页 |
2、优化教学方式和策略 | 第92-93页 |
3、建立好意义、语言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 第93-94页 |
4、充分利用好现代媒介 | 第94页 |
(三) 优化接受环体因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 | 第94-97页 |
1、优化课堂外环境 | 第95页 |
2 、优化课堂内环境 | 第95-97页 |
(四) 优化施教主体因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效果 | 第97-102页 |
1、提升施教主体素质 | 第97-99页 |
2、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 | 第99-100页 |
3、处理好“授”和“受”的关系 | 第100-101页 |
4、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前理解” | 第101-102页 |
结语 | 第102-104页 |
附件 | 第104-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