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梦”的助推作用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7页
    (一) 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 理论意义第12-13页
        2. 实践意义第13页
    (三) 国内研究概况第13-15页
        1. 有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研究第13-14页
        2. 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内在关系研究第14页
        3.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梦”作用研究第14-15页
    (四)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 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第15页
        2. 文献分析法第15-16页
        3. 比较研究的方法第16页
        4. 学科交叉综合法第16-17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第17-29页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第17-19页
        1. 坚持科学发展观第17-18页
        2. 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观第18页
        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18-19页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涵义第19-22页
        1. 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19-20页
        2. 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20-21页
        3. 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第21-22页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特征第22-24页
        1. 民族性第22-23页
        2. 时代性第23页
        3. 合规律性第23-24页
        4. 开放性第24页
        5. 引领性第24页
    (四)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第24-29页
        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利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第24-25页
        2. 有利于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第25-26页
        3. 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第26-27页
        4. 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第27-29页
二、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第29-33页
    (一) 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第29-30页
    (二) 中国梦的丰富内涵第30-33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第33-35页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中国梦至关重要的内在价值因素第33页
    (二)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第33-34页
    (三) 中国梦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过程第34页
    (四)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国梦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第34-35页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梦”助推作用的表现第35-41页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中国道路第35-36页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中国精神第36-38页
        1. 自由和平等是丈量“中国梦”社会理想目标践行程度的标尺第36-37页
        2. 公正和法治是中国梦实现社会层面目标的有效保障条件第37-38页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无坚不摧的中国追梦力量第38-41页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抉择第41-49页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梦”的主体构建第41-43页
        1.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第41-42页
        2. 党员、干部要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42-43页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梦”的运行机制第43-45页
        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的教育机制第43-44页
        2. 以大众媒介为载体的传播机制第44-45页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梦”的环境优化第45-49页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梦”的经济环境的优化第45-46页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梦”的政治环境的优化第46-47页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梦”的文化环境的优化第47-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权力清单制研究
下一篇:协商民主理念下的城市社区合作治理--以南昌市A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