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1-15页 |
1.3 主要工作 | 第15页 |
1.4 内容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OPENCL框架与异构处理器 | 第16-26页 |
2.1 OpenCL框架与技术细节 | 第16-22页 |
2.1.1 OpenCL平台模型 | 第16-17页 |
2.1.2 OpenCL内存模型 | 第17-18页 |
2.1.3 调度单元 | 第18-21页 |
2.1.4 合并访存 | 第21页 |
2.1.5 零拷贝机制 | 第21-22页 |
2.2 异构处理器 | 第22-25页 |
2.2.1 各平台简介 | 第23-24页 |
2.2.2 硬件参数 | 第24页 |
2.2.3 OpenCL设备参数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网络业务中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简介与性能瓶颈分析 | 第26-48页 |
3.1 Snort | 第26-30页 |
3.1.1 Snort的工作流程 | 第27-29页 |
3.1.2 耗时热点 | 第29-30页 |
3.1.3 Snort存在的问题 | 第30页 |
3.2 提高Snort抓包性能 | 第30-37页 |
3.2.1 Libpcap | 第30-31页 |
3.2.2 PF_RING | 第31-32页 |
3.2.3 Pktgen(Linux自带) | 第32页 |
3.2.4 Click | 第32页 |
3.2.5 DPDK | 第32-35页 |
3.2.6 NETMAP | 第35-36页 |
3.2.7 各种发/抓包工具的对比 | 第36-37页 |
3.3 三大平台的GPU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37-47页 |
3.3.1 AMD SDK benchmark测试 | 第37-39页 |
3.3.2 综合测试 | 第39-46页 |
3.3.3 SHOC测试 | 第46页 |
3.3.4 Ivy Bridge平台分析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网络业务中的关键算法在异构环境中的优化 | 第48-71页 |
4.1 AC算法 | 第48-49页 |
4.2 AC算法在CPU上的并行化 | 第49-50页 |
4.3 AC算法在异构环境中的并行化 | 第50-53页 |
4.3.1 PFAC算法 | 第52-53页 |
4.3.2 Kargus入侵检测系统 | 第53页 |
4.4 异构处理器内存管理优化 | 第53-55页 |
4.4.1 优化方案 | 第54-55页 |
4.4.2 优化效果 | 第55页 |
4.5 SPFAC算法 | 第55-61页 |
4.5.1 SPFAC算法设计 | 第56-59页 |
4.5.2 SPFAC实现 | 第59-61页 |
4.6 AC算法在异构环境中的优化一 | 第61-66页 |
4.6.1 优化方法 | 第61-66页 |
4.6.2 优化效果 | 第66页 |
4.7 AC算法在异构环境中的优化二 | 第66-70页 |
4.7.1 优化方法 | 第66-70页 |
4.7.2 优化效果 | 第7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网络业务加速实验平台的架构设计与性能测试 | 第71-77页 |
5.1 线程 | 第71-72页 |
5.1.1 抓包线程(主线程) | 第72页 |
5.1.2 CPU包处理线程 | 第72页 |
5.1.3 GPU包处理线程 | 第72页 |
5.2 原子锁队列 | 第72-73页 |
5.3 OpenCL的Event Callback机制 | 第73页 |
5.4 以GPU为中心的(CPU+GPU)并行模型 | 第73-75页 |
5.4.1 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73页 |
5.4.2 检测模块性能测试及分析 | 第73-75页 |
5.4.3 综合测试 | 第75页 |
5.5 对比测试 | 第75-76页 |
5.6 实际应用中的优化 | 第7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