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朝84-6区块地震解释及构造建模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前言第9-14页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9页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0.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2-14页
        0.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13页
        0.3.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3-14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4-18页
    1.1 研究区位置第14页
    1.2 构造特征第14-15页
    1.3 地层简况第15页
    1.4 勘探、开发历程第15-18页
第二章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第18-24页
    2.1 沉积时间单元的对比方式第18-21页
        2.1.1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方法第19页
        2.1.2 基准面旋回的标志识别第19-21页
    2.2 对比标志层第21-22页
    2.3 厚度发生变化井的处理第22-23页
    2.4 对比结果第23-24页
第三章 井震结合精细构造特征研究第24-38页
    3.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第24-27页
        3.1.1 合成记录制作方法第24-25页
        3.1.2 标定结果分析第25-26页
        3.1.3 层位标定结果及其波组特征第26-27页
    3.2 断层的精细解释第27-32页
        3.2.1 主干断裂精细刻画第27-28页
        3.2.2 小断层的精细刻画第28-32页
    3.3 层位精细解释第32-33页
    3.4 构造成图及构造特征分析第33-34页
    3.5 成图精度分析第34-35页
    3.6 新老解释成果对比第35-36页
    3.7 断裂特征分析第36-38页
第四章 构造建模第38-46页
    4.1 构造建模研究现状第38-39页
        4.1.1 研究现状第38页
        4.1.2 储层构造模型建立的目的及意义第38-39页
    4.2 技术思路第39页
    4.3 数据准备第39-40页
    4.4 构造建模第40-46页
        4.4.1 断层模型建立第40-43页
        4.4.2 层面模型建立第43页
        4.4.3 网格设计与网格化第43-45页
        4.4.4 构造模型检验第45-46页
第五章 井震结合沉积微相刻画第46-58页
    5.1 物源体系分析第46-48页
        5.1.1 砂体分布规律第46页
        5.1.2 重矿物分析第46-48页
    5.2 相标志分析第48-50页
        5.2.1 泥岩颜色第48页
        5.2.2 沉积岩石成分第48页
        5.2.3 测井曲线形态第48-50页
    5.3 地震属性提取第50-53页
        5.3.1 研究工区地震属性提取第52页
        5.3.2 地震属性优化第52-53页
        5.3.3 地震属性可靠性分析第53页
    5.4 相模式分析第53-56页
    5.5 平面相分析第56-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杏北开发区萨葡高油层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下一篇:宾县王府凹陷城深2井区泉头组储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