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A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5页 |
0.1 题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0.2 国内外储层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0.2.1 储层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2.2 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0.2.3 发展方向 | 第12-13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0.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0.4 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9页 |
1.1 研究区位置 | 第15页 |
1.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 第15-17页 |
1.2.1 营城组(K1yc) | 第15-16页 |
1.2.2 登娄库组(K1d) | 第16页 |
1.2.3 泉头组(K1q) | 第16-17页 |
1.2.4 青山口组(K2qn) | 第17页 |
1.3 沉积背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层序及沉积特征 | 第19-36页 |
2.1 层序地层格架 | 第19-24页 |
2.1.1 四级层序划分方案 | 第19页 |
2.1.2 界面识别标志 | 第19-21页 |
2.1.4 地层格架对比结果分析 | 第21-24页 |
2.2 沉积特征 | 第24-36页 |
2.2.1 沉积相类型 | 第24-29页 |
2.2.2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29-34页 |
2.2.3 沉积相演化特征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储层岩石学及储集孔隙结构特征 | 第36-48页 |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6-42页 |
3.1.1 岩石成分与结构特征 | 第36-40页 |
3.1.2 岩石构造特征 | 第40-42页 |
3.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42-43页 |
3.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43-45页 |
3.4 成岩作用与成岩阶段 | 第45-48页 |
3.4.1 成岩作用 | 第45-46页 |
3.4.2 成岩阶段划分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48-53页 |
4.1 储层物性特征 | 第48-51页 |
4.1.1 孔渗特征 | 第48-49页 |
4.1.2 流体饱和度特征 | 第49-51页 |
4.2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储层分布规律及储层预测 | 第53-65页 |
5.1 储层预测方法优选 | 第53-55页 |
5.1.1 储层反演基本方法 | 第53页 |
5.1.2 反演区块资料状况 | 第53-54页 |
5.1.3 反演预测方法优选 | 第54-55页 |
5.2 储层预测 | 第55-60页 |
5.2.1 测井曲线分析处理 | 第55-56页 |
5.2.2 储层敏感测井参数分析 | 第56-57页 |
5.2.3 井震标定、子波提取 | 第57-58页 |
5.2.4 地质模型建立 | 第58-59页 |
5.2.5 叠后地质统计学反演(Stat Mod-mc) | 第59-60页 |
5.3 地震反演结果可靠性分析 | 第60-62页 |
5.3.1 地震反演结果剖面分辨率分析 | 第60-61页 |
5.3.2 地震反演结果平面分析 | 第61-62页 |
5.4 储层分布规律 | 第62-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