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基础隔震扭转 | 第13-16页 |
1.2.1 基础隔震结构的隔震原理 | 第13页 |
1.2.2 结构的扭转与控制 | 第13页 |
1.2.3 基础隔震结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的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1.3 对不规则结构的基础隔震扭转效应问题的提出 | 第16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4.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3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8页 |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础隔震结构的时程分析法 | 第19-36页 |
2.1 隔震支座的特性 | 第19-23页 |
2.1.1 叠层橡胶垫构造参数 | 第19-20页 |
2.1.2 普通叠层橡胶支座的力学性能 | 第20-21页 |
2.1.3 铅芯橡胶支座分析模型 | 第21-22页 |
2.1.4 隔震支座的阻尼 | 第22-23页 |
2.2 sap2000时程分析法 | 第23-26页 |
2.2.1 时程分析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2 SAP2000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2.2.3 模型软件分析的地震波 | 第25-26页 |
2.3 结构动力学分析的振动模型 | 第26-27页 |
2.4 单质点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 第27-30页 |
2.4.1 单质点振动的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 | 第28页 |
2.4.2 隔震结构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28-29页 |
2.4.3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反应 | 第29-30页 |
2.5 多质点振动基础隔震体系结构动力分析 | 第30-35页 |
2.5.1 多质点平动振动动力分析 | 第31页 |
2.5.2 多质点平动体系结构地展反应方程 | 第31-33页 |
2.5.3 多质点平动耦联振动动力分析 | 第33页 |
2.5.4 不规则结构平扭耦联振动动力方程 | 第33-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础隔震结构的扭转因素研究 | 第36-46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扭转不规则判别方法 | 第36-39页 |
3.2.1 偏心距判断法 | 第36-37页 |
3.2.2 振型分解法 | 第37页 |
3.2.3 位移比法 | 第37-38页 |
3.2.4 相对扭转效应评价 | 第38-39页 |
3.3 不规则结构的基础隔震的扭转效应分析 | 第39-40页 |
3.3.1 影响结构发生扭转效应的因素 | 第39-40页 |
3.3.2 调整隔震层以抑制扭转变形的方法 | 第40页 |
3.4 立面不规则情况下基础规则与不规则结构动力分析的振动模型 | 第40-45页 |
3.4.1 结构的转动惯量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础结构工程扭转效应分析实例 | 第46-63页 |
4.1 算例模型概况 | 第46-50页 |
4.1.1 荷载设置 | 第47页 |
4.1.2 隔震层布置 | 第47-48页 |
4.1.3 隔震层参数 | 第48-49页 |
4.1.4 上部结构参数 | 第49-50页 |
4.2 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50-53页 |
4.2.1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反应 | 第50-53页 |
4.3 结构扭转效应 | 第53-59页 |
4.3.1 无附加偶然偏心的时程分析 | 第53页 |
4.3.2 结构的最大扭转角加速度 | 第53-56页 |
4.3.3 结构的最大楼层扭转角位移 | 第56-58页 |
4.3.4 结构的最大楼层扭矩 | 第58-59页 |
4.4 附加偶然偏心的时程分析 | 第59-61页 |
4.4.1 结构的最大扭转角加速度(附加2%的偏心率) | 第59-60页 |
4.4.2 结构的最大扭转角位移(附加2%的偏心率) | 第60页 |
4.4.3 结构的楼层最大扭矩(附加2%的偏心率)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