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建筑现象学的提出及兴起 | 第8页 |
1.1.2 “缝”所处的“建筑场”观念的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9-10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6.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6.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第2章 从中国传统建筑时空布局中认识“无形之形” | 第16-23页 |
2.1 阴阳学说的建筑观 | 第16-17页 |
2.2 中国古建筑园林中的阴阳观 | 第17-18页 |
2.3 阴阳的营造手法 | 第18-23页 |
2.3.1 有无相生 | 第18-19页 |
2.3.2 虚实相济 | 第19-20页 |
2.3.3 动静相乘 | 第20-23页 |
第3章 三维建筑空间中的无形之形——“虚”空 | 第23-32页 |
3.1 “虚”空的存在方式 | 第23-25页 |
3.1.1 物理尺度上 | 第23-24页 |
3.1.2 心理尺度上 | 第24-25页 |
3.2 “虚”空的视觉表现形式 | 第25-26页 |
3.2.1 虚的凹入空间 | 第25-26页 |
3.2.2 边缘 | 第26页 |
3.3 “虚”空的作用 | 第26-29页 |
3.3.1 场所的创造 | 第26-27页 |
3.3.2 体量的空心 | 第27-28页 |
3.3.3 隐喻 | 第28页 |
3.3.4 割裂与消解 | 第28-29页 |
3.4 “虚”空的界面消减方法 | 第29-32页 |
3.4.1 “隙间”的建构手法 | 第29-30页 |
3.4.2 强化虚实 | 第30-32页 |
第4章 旧建筑改扩建留下的第四维度的缝——“时间裂缝” | 第32-39页 |
4.1 时间裂缝的成因及意义 | 第32-35页 |
4.1.1 历史的原真性与可读性 | 第32-33页 |
4.1.2 新旧元素的对比与协调 | 第33-35页 |
4.2 时间裂缝与新旧建筑间的位置关系 | 第35-36页 |
4.2.1 缝隙位于外部空间 | 第35页 |
4.2.2 缝隙位于立面造型 | 第35页 |
4.2.3 缝隙位于内部空间 | 第35-36页 |
4.2.4 缝隙位于构件之间 | 第36页 |
4.3 时间裂缝对新旧建筑的功能作用 | 第36-37页 |
4.3.1 共享空间功能 | 第36页 |
4.3.2 入口空间功能 | 第36页 |
4.3.3 交通连接功能 | 第36-37页 |
4.3.4 采光通风功能 | 第37页 |
4.3.5 其他功能 | 第37页 |
4.4 在时间裂缝里构建空间 | 第37-39页 |
4.4.1 解读旧建筑 | 第37页 |
4.4.2 置换与增建 | 第37-38页 |
4.4.3 解析或整合 | 第38页 |
4.4.4 新旧共生 | 第38-39页 |
第5章 场所的时空延伸——城市缝隙 | 第39-46页 |
5.1 城市缝隙的形态分类 | 第39-40页 |
5.1.1 直线型 | 第39页 |
5.1.2 折线型 | 第39页 |
5.1.3 曲线型 | 第39-40页 |
5.2 城市缝隙的特点 | 第40-41页 |
5.2.1 领域性 | 第40页 |
5.2.2 休闲性 | 第40页 |
5.2.3 功能多样性 | 第40-41页 |
5.3 城市缝隙的表现形式 | 第41-42页 |
5.3.1 以街巷的形式 | 第41-42页 |
5.3.2 边缘空间 | 第42页 |
5.4 夹缝建筑——在城市缝隙中求生存 | 第42-45页 |
5.4.1 胡同泡泡32号——MAD | 第43页 |
5.4.2 西则住宅——西泽立卫 | 第43-44页 |
5.4.3 夹缝中的办公室——Za Bor | 第44页 |
5.4.4 House & Atelier——Atelier Bow-Wow | 第44-4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