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歌演唱风格探索--以《槐花几时开》等多首改编民歌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一)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 第9页 |
| (二)目前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硕士论文 | 第9-10页 |
| 2、期刊 | 第10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1、文献研究法 | 第10-11页 |
| 2、举例分析法 | 第11页 |
| 3、个案分析法 | 第11-12页 |
| 一、四川民歌概述 | 第12-19页 |
| (一)地理与自然环境 | 第12页 |
| (二)文化背景 | 第12-13页 |
| (三)语言特色 | 第13-16页 |
| 1、发音与普通话发音相同,但声调不同 | 第14页 |
| 2、所有声母为“n”或“l”的都读成“l” | 第14页 |
| 3、没有卷舌音只有平舌音 | 第14-15页 |
| 4、声母g、k、h、j的特殊应用 | 第15页 |
| 5、声母j、q、x的特殊应用 | 第15页 |
| 6、声母d、t颠倒 | 第15页 |
| 7、声母f、h颠倒 | 第15页 |
| 8、声母b、p、m、f的特殊运用 | 第15-16页 |
| 9、额母nɡ、泥母ɡn、微母v | 第16页 |
| 10、语言与音乐及风格特色关系 | 第16页 |
| (四)改编民歌的定义 | 第16-19页 |
| 二、当下流行传播的四川民歌范例分析 | 第19-34页 |
| (一)整理类四川民歌 | 第19-23页 |
| 1、《康定情歌》 | 第19-21页 |
| 2、《槐花几时开》 | 第21-23页 |
| (二)新编四川民歌 | 第23-31页 |
| 1、《船工号子》 | 第23-26页 |
| 2、《康定月亮》 | 第26-29页 |
| 3、《绣荷包》 | 第29-31页 |
| (三)歌剧选段 | 第31-34页 |
| 三、四川民歌演唱风格分析与研讨 | 第34-48页 |
| (一)语言风格(方言的融入) | 第34-35页 |
| 1、语调的不同 | 第34-35页 |
| 2、发音不同,方言俚语的使用 | 第35页 |
| (二)歌唱技巧 | 第35-38页 |
| 1、号子 | 第36页 |
| 2、山歌 | 第36-37页 |
| 3、小调 | 第37-38页 |
| (三)声音的魅力 | 第38-39页 |
| (四)衬词的使用 | 第39-40页 |
| (五)润腔的运用 | 第40-48页 |
| 1、真假声 | 第41-42页 |
| 2、喊唱 | 第42-43页 |
| 3、倚音 | 第43-44页 |
| 4、滑音 | 第44-45页 |
| 5、波音 | 第45-46页 |
| 6、舞台表演 | 第46-48页 |
| 四、几点思考 | 第48-52页 |
| (一)方言的缺失 | 第48-49页 |
| (二)地方民歌教学与演唱少之又少 | 第49-50页 |
| 1、学校的课程设置单一 | 第49页 |
| 2、学生学习地方民歌的兴趣和意识不够 | 第49-50页 |
| 3、语言问题是关键 | 第50页 |
| (三)歌唱比赛、选秀节目的错误引导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