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2-19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2.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视角创新 | 第18页 |
2.观点创新 | 第18-19页 |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理论阐述 | 第19-28页 |
(一)相关概念阐述 | 第19-21页 |
1.爱国主义 | 第19-20页 |
2.爱国主义教育 | 第20页 |
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 第20-21页 |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21-22页 |
2.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 第22-23页 |
3.中国共产党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 | 第23-25页 |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5-28页 |
1.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第25页 |
2.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 第25-26页 |
3.有助于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 第26页 |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成为优秀人才 | 第26-28页 |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7页 |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28-29页 |
1.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渐提高 | 第28页 |
2.大学生的爱国义务感、责任感逐步增强 | 第28-29页 |
3.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认识有所提高 | 第29页 |
4.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动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 第29页 |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不足 | 第29-32页 |
1.爱国主义教育相对缺乏连续性、长期性 | 第30页 |
2.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对滞后并缺乏针对性、时效性 | 第30-31页 |
3.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手段相对单一并缺乏实效性 | 第31页 |
4.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有待优化 | 第31-32页 |
5.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队伍存在一定不足 | 第32页 |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1.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 第32-34页 |
2.学校重智轻德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度不足 | 第34页 |
3.家长的爱国认知及行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 第34-35页 |
4. 大学生的爱国思想不够坚定且国家意识较为淡薄 | 第35-37页 |
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 第37-52页 |
(一)改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37-39页 |
1.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弘扬主旋律 | 第37-38页 |
2.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传承爱国情感 | 第38页 |
3.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规范和引导,发挥其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 | 第38-39页 |
(二)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 第39-47页 |
1.把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 | 第39-41页 |
2.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 第41-44页 |
3.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 第44-46页 |
4.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46-47页 |
5.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 第47页 |
(三)重视家庭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 第47-49页 |
1.提升家长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思想道德素质 | 第48页 |
2.营造和睦、温暖、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 第48页 |
3.发挥家长榜样示范作用,言传身教 | 第48-49页 |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做忠诚的爱国者 | 第49-52页 |
1.培养爱国之情 | 第49-50页 |
2.砥砺强国之志 | 第50页 |
3.增强建国之才 | 第50-51页 |
4.实践报国之行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