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C_f/SiC复合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 C_f/SiC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10-14页 |
1.2.1 空间技术领域 | 第10-12页 |
1.2.2 热保护系统 | 第12-13页 |
1.2.3 制动刹车领域 | 第13-14页 |
1.3 C_f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第14-17页 |
1.3.1 先驱体浸渍裂解法 | 第14-15页 |
1.3.2 化学气相渗透法 | 第15页 |
1.3.3 浆料浸渍热压法 | 第15-16页 |
1.3.4 液/气相渗硅法 | 第16-17页 |
1.4 液相渗硅法的驱动力与反应机理 | 第17-20页 |
1.4.1 液相渗硅法的驱动力 | 第17-19页 |
1.4.2 液相渗硅法的反应机理 | 第19-20页 |
1.4.2.1 溶解-沉淀机理 | 第19页 |
1.4.2.2 扩散机理 | 第19-20页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 | 第21-26页 |
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1-2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1-22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22-24页 |
2.2.1 C/C坯体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2 C_f/SiC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3-24页 |
2.3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24-26页 |
2.3.1 密度测试 | 第24页 |
2.3.2 增重率的测试 | 第24页 |
2.3.3 物相与显微结构分析 | 第24页 |
2.3.4 抗弯强度测试 | 第24-25页 |
2.3.5 抗氧化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C_f/SiC复合材料渗硅工艺的研究 | 第26-35页 |
3.1 前言 | 第26页 |
3.2 气/液相渗硅法的选择 | 第26-28页 |
3.2.1 实验过程 | 第26-27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27-28页 |
3.3 硅粉量对样品渗硅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1 实验过程 | 第28-29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29页 |
3.4 渗硅温度对样品渗硅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1 实验过程 | 第29-30页 |
3.4.2 结果与讨论 | 第30页 |
3.5 渗硅时间对样品渗硅效果的影响 | 第30-34页 |
3.5.1 实验过程 | 第30-31页 |
3.5.2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3.6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坯体密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35-42页 |
4.1 前言 | 第35页 |
4.2 渗硅样品密度与坯体密度关系的理论探讨 | 第35-38页 |
4.3 实验过程 | 第3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4.4.1 C/C坯体孔隙率和C_f/SiC复合材料密度的关系 | 第38-39页 |
4.4.2 C_f/SiC复合材料的形貌及力学性能分析 | 第39-40页 |
4.4.3 实验与理论的差距分析 | 第40-41页 |
4.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C_f/Si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的探究 | 第42-53页 |
5.1 前言 | 第42页 |
5.2 复合材料氧化实验 | 第42-52页 |
5.2.1 实验过程 | 第42-43页 |
5.2.2 复合材料氧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5.2.3 抗氧化性能的提高 | 第45-49页 |
5.2.4 单向多孔碳化硅/硅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9-52页 |
5.3 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60页 |
在学期间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