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梁式桥动力性能设计与评价方法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38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35页
        1.2.1 桥梁结构动力特性第19-20页
        1.2.2 车辆桥梁耦合振动第20-25页
        1.2.3 公路桥梁冲击系数第25-30页
        1.2.4 行人与行车舒适性第30-32页
        1.2.5 桥梁动力荷载试验第32-3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35-38页
第2章 车辆桥梁耦合振动与舒适性评价程序编制第38-61页
    2.1 车辆桥梁耦合振动理论第38-45页
        2.1.1 桥梁振动方程第38-39页
        2.1.2 车辆振动方程第39-42页
        2.1.3 车辆桥梁耦合动力方程第42-45页
    2.2 既有的结构振动舒适性评价标准第45-49页
        2.2.1 基于静力特性的舒适性评价第45-47页
        2.2.2 基于振动速度的舒适性评价第47页
        2.2.3 基于振动加速度的舒适性评价第47-49页
    2.3 车辆桥梁耦合振动程序编制第49-55页
        2.3.1 桥梁与车辆模型第50-51页
        2.3.2 桥面不平整度模拟第51页
        2.3.3 非线性方程组求解第51-53页
        2.3.4 程序基本流程与功能描述第53-55页
    2.4 行人与行车舒适性评价程序编制第55-56页
    2.5 自编程序正确性验证第56-60页
        2.5.1 单个常量力经过简支梁第56-57页
        2.5.2 单个弹簧质量块经过简支梁第57-58页
        2.5.3 空间车辆模型经过简支梁第58-60页
    2.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3章 桥梁结构动力性能设计指标第61-85页
    3.1 计算分析样本选取第61-66页
        3.1.1 桥梁分析样本第61-64页
        3.1.2 车辆分析样本第64-66页
    3.2 中小跨径梁式桥自振频率估算第66-76页
        3.2.1 简支梁桥第66-69页
        3.2.2 等截面等跨径连续梁桥第69-73页
        3.2.3 等截面不等跨径连续梁桥第73-76页
    3.3 冲击系数定义第76-84页
        3.3.1 既有计算方法回顾第76-77页
        3.3.2 中国现行规范理解第77-78页
        3.3.3 不同响应对应冲击系数第78-80页
        3.3.4 不同部位对应冲击系数第80-84页
    3.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4章 基于简化模型的简支梁桥动力响应分析第85-105页
    4.1 车辆桥梁耦合振动简化模型第85-95页
        4.1.1 单个常量力经过简支梁桥第85-87页
        4.1.2 单个简谐力经过简支梁桥第87-90页
        4.1.3 单个弹簧质量块经过简支梁桥第90-93页
        4.1.4 两个常量力经过简支梁桥第93-95页
    4.2 简支梁桥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第95-102页
        4.2.1 荷载移动速度第95-98页
        4.2.2 弹簧质量块与桥梁质量比第98-100页
        4.2.3 弹簧质量块与桥梁自振频率比第100-101页
        4.2.4 桥梁结构阻尼比第101-102页
    4.3 基于简化模型的设计方法第102-104页
    4.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5章 移动车辆作用下桥梁动力响应分析第105-128页
    5.1 桥梁动力响应指标选择第105页
    5.2 基于单因子法的桥梁动力响应分析第105-116页
        5.2.1 桥面不平整度第106-107页
        5.2.2 桥梁结构特性第107-111页
        5.2.3 车辆行驶速度第111-112页
        5.2.4 车辆总重第112-113页
        5.2.5 纵向车辆布置第113-116页
    5.3 基于正交设计的桥梁动力响应分析第116-126页
        5.3.1 影响因素选择与水平确定第116-118页
        5.3.2 不计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第118-122页
        5.3.3 考虑交互作用的正交设计第122-124页
        5.3.4 结果合理性讨论第124-126页
    5.4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6章 基于行人与行车舒适性的车桥振动分析第128-149页
    6.1 桥梁行车舒适性研究第128-137页
        6.1.1 车辆经过简支梁桥第129-131页
        6.1.2 车辆经过等截面等跨径连续梁桥第131-133页
        6.1.3 车辆经过等截面不等跨径连续梁桥第133-135页
        6.1.4 车辆经过大跨径变截面连续梁桥第135-137页
    6.2 移动车辆对行人与行车舒适性的影响第137-143页
        6.2.1 同一车道多辆车行车舒适性研究第137-139页
        6.2.2 不同车道多辆车行车舒适性研究第139-141页
        6.2.3 移动车辆对行人舒适性影响第141-143页
    6.3 基于车桥振动的常见车辆设计建议第143-147页
        6.3.1 车辆悬挂系统阻尼第143-144页
        6.3.2 车辆悬挂系统刚度第144-145页
        6.3.3 车辆轮胎阻尼第145-146页
        6.3.4 车辆轮胎刚度第146-147页
    6.4 本章小结第147-149页
第7章 基于动载试验的桥梁动力性能评价方法第149-171页
    7.1 既有规范讨论第149-152页
        7.1.1 自振频率与阻尼第149-150页
        7.1.2 冲击系数第150-151页
        7.1.3 其他动力响应第151页
        7.1.4 动力性能评价指标第151-152页
    7.2 单辆车经过桥梁分析第152-160页
        7.2.1 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第152-155页
        7.2.2 车辆重量的影响第155-157页
        7.2.3 桥面不平整度的影响第157-160页
    7.3 多辆车经过桥梁分析第160-169页
        7.3.1 横向多辆车布置第161-164页
        7.3.2 纵向双辆车布置第164-166页
        7.3.3 纵向多辆车布置第166-169页
    7.4 建议动力荷载试验方法第169页
    7.5 本章小结第169-171页
结论第171-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1页
附录第181-189页
    附录1 不同部位对应冲击系数第181-183页
    附录2 简支梁桥方差分析第183-185页
    附录3 连续梁桥方差分析第185-18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89-191页
致谢第191-193页
个人简历第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动力系统匹配与控制优化研究
下一篇: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