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技术方法论文

生物电化学系统阴极还原降解典型抗生素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39页
    1.1 课题来源第17页
    1.2 抗生素的危害及在环境中的分布第17-22页
        1.2.1 抗生素的种类第17-18页
        1.2.2 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危害第18页
        1.2.3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分布第18-19页
        1.2.4 几种典型抗生素的危害及其水中残留第19-22页
    1.3 抗生素降解研究进展第22-28页
        1.3.1 生物处理法第22-25页
        1.3.2 高级氧化法第25-26页
        1.3.3 含硝基或卤代类抗生素降解研究进展第26-28页
    1.4 生物电化学系统阴极降解污染物研究进展第28-35页
        1.4.1 生物电化学系统原理第28-30页
        1.4.2 阴极还原降解污染物研究进展第30-32页
        1.4.3 生物阴极降解污染物研究进展第32-34页
        1.4.4 生物阳极反转为生物阴极研究进展第34-35页
    1.5 本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35-37页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7-39页
        1.6.1 主要研究内容第37页
        1.6.2 研究技术路线第37-39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9-51页
    2.1 生物电化学反应器构型及实验装置第39-41页
        2.1.1 生物电化学反应器构型第39-40页
        2.1.2 实验装置第40-41页
    2.2 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第41-45页
        2.2.1 阴极电化学还原含硝基或卤代类抗生素第41-42页
        2.2.2 生物阴极还原降解呋喃西林第42-43页
        2.2.3 生物阳极反转生物阴极还原降解氯霉素第43-45页
    2.3 实验试剂及培养液配方第45-46页
        2.3.1 实验试剂第45页
        2.3.2 培养液配方第45-46页
    2.4 电化学分析方法第46页
        2.4.1 循环伏安分析第46页
        2.4.2 交流阻抗分析第46页
    2.5 化学分析方法第46-47页
        2.5.1 抗生素还原及产物定量分析第46页
        2.5.2 抗生素还原产物定性分析第46-47页
        2.5.3 定量分析卤离子回收率第47页
    2.6 抗生素及其还原产物抑菌活性分析第47页
    2.7 生物膜扫描电镜分析第47-48页
    2.8 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第48-49页
        2.8.1 生物膜样品的总DNA提取第48-49页
        2.8.2 Illumina Mi Seq测序数据分析第49页
    2.9 计算方法及统计学分析第49-51页
        2.9.1 阴极电流和抗生素还原降解速率第49-50页
        2.9.2 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第50页
        2.9.3 Student t检验统计学分析第50-51页
第3章 阴极电化学还原降解典型抗生素第51-77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五种典型抗生素紫外吸收和循环伏安特征第51-53页
        3.2.1 紫外吸收特征第51-52页
        3.2.2 循环伏安特征第52-53页
    3.3 抗生素还原降解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第53-59页
        3.3.1 不同阴极电位对于抗生素还原效能的影响第53-56页
        3.3.2 缓冲盐浓度和种类对于抗生素还原效能的影响第56-58页
        3.3.3 抗生素浓度对其还原效能的影响第58-59页
    3.4 抗生素还原产物的分析鉴定第59-65页
        3.4.1 呋喃西林的还原产物第60-61页
        3.4.2 呋喃唑酮的还原产物第61-62页
        3.4.3 甲硝唑的还原产物第62-63页
        3.4.4 氯霉素的还原产物第63-64页
        3.4.5 氟苯尼考的还原产物第64-65页
    3.5 不同阴极电位下抗生素还原产物形成规律第65-71页
        3.5.1 呋喃西林和呋喃唑酮还原产物形成规律第66-67页
        3.5.2 甲硝唑还原产物形成规律第67-68页
        3.5.3 氯霉素和氟苯尼考还原产物形成规律第68-71页
    3.6 抗生素还原降解路径分析第71-74页
        3.6.1 呋喃西林和甲硝唑的还原路径第71-72页
        3.6.2 呋喃唑酮的还原路径第72页
        3.6.3 氯霉素和氟苯尼考的还原路径第72-74页
    3.7 抗生素还原产物的抑菌活性分析第74-76页
        3.7.1 呋喃西林和呋喃唑酮还原产物的抑菌活性分析第74-75页
        3.7.2 甲硝唑和氟苯尼考还原产物抑菌活性分析第75-76页
    3.8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4章 生物阴极还原降解呋喃西林第77-98页
    4.1 引言第77-78页
    4.2 反应器的启动第78-81页
        4.2.1 降解呋喃西林富集液的驯化第78-79页
        4.2.2 生物阳极的启动第79-80页
        4.2.3 生物阴极的启动第80-81页
    4.3 葡萄糖为碳源和电子供体下生物阴极还原降解呋喃西林第81-84页
        4.3.1 不同外加电压下阴极电位和电流的变化第81-82页
        4.3.2 不同外加电压对呋喃西林还原降解效能的影响第82-83页
        4.3.3 不同外加电压对呋喃西林还原降解产物生成的影响第83-84页
    4.4 碳酸氢钠为外加碳源下生物阴极还原降解呋喃西林第84-88页
        4.4.1 不同外加电压下阴极电位和电流的变化第84-85页
        4.4.2 不同外加电压对呋喃西林还原降解效能的影响第85-86页
        4.4.3 不同外加电压对呋喃西林降解产物的影响第86-88页
    4.5 有机和无机碳源对生物阴极还原降解呋喃西林的影响第88-90页
        4.5.1 阴极电位和电流第88-89页
        4.5.2 还原降解速率第89页
        4.5.3 还原降解产物的生成第89-90页
    4.6 不同外加电压影响生物阴极催化效能的电化学特征第90-92页
        4.6.1 循环伏安特征第90-91页
        4.6.2 交流阻抗特征第91-92页
    4.7 不同外加电压下阴极生物膜群落结构分析第92-97页
        4.7.1 阴极生物膜的电镜观察第92-93页
        4.7.2 阴极生物膜群落多样性分析第93-95页
        4.7.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95-97页
    4.8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5章 生物阳极反转生物阴极还原降解氯霉素第98-119页
    5.1 引言第98页
    5.2 生物阳极的启动第98-99页
    5.3 生物阳极微生物耐氯霉素的驯化第99-102页
        5.3.1 生物阳极微生物耐低浓度氯霉素的驯化第99-100页
        5.3.2 生物阳极微生物耐高浓度氯霉素的驯化第100-102页
    5.4 阴阳极同步降解氯霉素第102-105页
        5.4.1 阴阳极同步降解氯霉素电位和电流变化第102页
        5.4.2 阴阳极同步降解氯霉素降解速率及产物形成规律第102-104页
        5.4.3 生物阳极与非生物阴极降解氯霉素的比较第104-105页
    5.5 生物阳极反转生物阴极降解氯霉素第105-111页
        5.5.1 生物阳极反转生物阴极后电流的变化第105-106页
        5.5.2 生物阳极反转生物阴极后氯霉素的降解第106-108页
        5.5.3 生物阴极催化还原降解CAP及产物形成解析第108-111页
    5.6 电极反转前后生物膜的电化学特征第111-113页
        5.6.1 反转前后循环伏安分析第111-112页
        5.6.2 反转前后交流阻抗分析第112-113页
    5.7 电极反转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第113-117页
        5.7.1 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第113-114页
        5.7.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114-117页
    5.8 小结第117-119页
结论第119-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40-142页
致谢第142-143页
个人简历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学习观测器的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故障重构研究
下一篇:镜质组大分子生烃结构演化及其对能垒控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