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质组大分子生烃结构演化及其对能垒控制机理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Extended Abstract | 第8-27页 |
1 绪论 | 第27-57页 |
1.1 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8-54页 |
1.3 研究流程与主要内容 | 第54-56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56-57页 |
2 样品与实验 | 第57-79页 |
2.1 地质背景 | 第57-61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61-64页 |
2.3 样品制备 | 第64-67页 |
2.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67-76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76-78页 |
2.6 小结 | 第78-79页 |
3 镜质组二次生烃动力学特征 | 第79-109页 |
3.1 封闭体系热解产物分布 | 第79-88页 |
3.2 开放体系热解生烃特征 | 第88-92页 |
3.3 二次生烃化学动力学模型 | 第92-97页 |
3.4 二次生烃动力学参数 | 第97-104页 |
3.5 热解实验地质外推 | 第104-107页 |
3.6 小结 | 第107-109页 |
4 镜质组大分子结构演化表征 | 第109-162页 |
4.1 热解前结构特征 | 第109-116页 |
4.2 光学性质演化 | 第116-117页 |
4.3 结构演化规律 | 第117-143页 |
4.4 大分子结构参数 | 第143-147页 |
4.5 含氧官能团演化特征 | 第147-151页 |
4.6 镜质组大分子结构建模 | 第151-160页 |
4.7 小结 | 第160-162页 |
5 二次生烃的分子结构控制机理 | 第162-182页 |
5.1 结构演化与生烃耦合机理 | 第162-163页 |
5.2 大分子裂解机理 | 第163-173页 |
5.3 反应机理理论分析 | 第173-178页 |
5.4 二次生烃滞后性的能垒机理 | 第178-180页 |
5.5 小结 | 第180-182页 |
6 结论 | 第182-186页 |
6.1 结论与认识 | 第182-184页 |
6.2 存在问题 | 第184-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203页 |
附图版 | 第203-211页 |
附录 | 第211-214页 |
作者简历 | 第214-21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