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机载设备被动减振技术 | 第16-20页 |
1.2.1 被动减振器类型 | 第16-18页 |
1.2.2 被动减振安装布局框架 | 第18-20页 |
1.3 机载设备主动减振技术 | 第20-25页 |
1.3.1 主动作动器的种类 | 第21-23页 |
1.3.2 作动器的安装布局框架 | 第23-25页 |
1.3.3 振动主动控制策略的设计 | 第25页 |
1.4 主、被动减振技术比较分析 | 第25-28页 |
1.4.1 被动减振器件比较和选择 | 第25页 |
1.4.2 主动减振执行器件比较和选择 | 第25-26页 |
1.4.3 减振结构比较和选择 | 第26-27页 |
1.4.4 主动控制策略比较和选择 | 第27-28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8-3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5.2 组织结构 | 第28-30页 |
第2章 机载光电吊舱无角位移被动隔振系统设计 | 第30-40页 |
2.1 被动隔振基础知识 | 第30-32页 |
2.1.1 积极隔振原理 | 第30-31页 |
2.1.2 消极隔振原理 | 第31-32页 |
2.2 机载光电吊舱无角位移隔振结构 | 第32-38页 |
2.2.1 振动分解 | 第32-35页 |
2.2.2 无角位移隔振结构分析 | 第35-38页 |
2.3 机载光电吊舱单级隔振系统设计 | 第38-39页 |
2.3.1 隔振系统设计原则 | 第38-39页 |
2.3.2 单级隔振系统参数设计 | 第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机载光电吊舱无角位移主被动复合隔振研究 | 第40-54页 |
3.1 FxLMS算法 | 第40-44页 |
3.1.1 Least Mean Square (LMS)算法 | 第40-43页 |
3.1.2 Filtered-x Least Mean Square (FxLMS)算法 | 第43-44页 |
3.2 机载光电吊舱的主动隔振设计 | 第44-46页 |
3.2.1 机载光电吊舱隔振系统建模 | 第44-45页 |
3.2.2 基于输出受限FxLMS算法的主动隔振控制 | 第45-46页 |
3.3 仿真研究 | 第46-51页 |
3.3.1 随机振动信号的模拟 | 第46-48页 |
3.3.2 脉冲响应序列长度的选取 | 第48页 |
3.3.3 主被动复合隔振仿真研究 | 第48-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4章 冲击噪声下的FxLMS算法改进 | 第54-76页 |
4.1 冲击噪声 | 第54-57页 |
4.1.1 α稳态分布 | 第54-55页 |
4.1.2 冲击噪声 | 第55-57页 |
4.2 针对冲击扰动已有改进的FxLMS算法 | 第57-64页 |
4.2.1 Filtered-x least mean p-power(FxLMP)算法 | 第57-58页 |
4.2.2 限制参考信号的FxLMS算法(Sun's algorithm) | 第58-59页 |
4.2.3 Muhammad Tahir Akhtar改进算法 | 第59页 |
4.2.4 FxLMM算法(Filtered-x Least Mean M-estimate Algorthm) | 第59-62页 |
4.2.5 改进FxLMM算法 | 第62-63页 |
4.2.6 权值受限FxLMS算法(CFxLMS) | 第63页 |
4.2.7 算法小结 | 第63-64页 |
4.3 冲击噪声下改进FxLMS算法研究 | 第64-69页 |
4.3.1 参考输入信号的处理 | 第64-65页 |
4.3.2 误差信号变换 | 第65-67页 |
4.3.3 更新准则和更新公式 | 第67-68页 |
4.3.4 改进算法的结构和流程 | 第68-69页 |
4.4 仿真研究 | 第69-73页 |
4.4.1 仿真模型 | 第69-71页 |
4.4.2 仿真分析 | 第71-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80页 |
5.1 主要工作与贡献 | 第76-77页 |
5.2 研究前景展望 | 第77页 |
5.3 研究心得体会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