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地区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相及与储层的关系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物源分析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沉积相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3 碎屑岩储层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1页 |
1.3.1 地层研究 | 第10页 |
1.3.2 物源分析 | 第10-11页 |
1.3.3 沉积相分析 | 第11页 |
1.3.4 储层特征研究 | 第11页 |
1.3.5 沉积相与储层分布的关系 | 第11页 |
1.4 取得的结果认识 | 第11-1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及勘探概况 | 第13-24页 |
2.1 区域位置 | 第13-1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3页 |
2.1.2 构造位置 | 第13-14页 |
2.2 勘探概况 | 第14-15页 |
2.3 地层特征 | 第15-24页 |
2.3.1 地层概述 | 第15-16页 |
2.3.2 地层界线特征 | 第16-18页 |
2.3.3 地层对比 | 第18-21页 |
2.3.4 地层平面展布 | 第21-24页 |
第3章 岩石类型 | 第24-29页 |
3.1 概述 | 第24页 |
3.2 砂岩 | 第24-27页 |
3.2.1 含砾砂岩 | 第25页 |
3.2.2 粗砂岩 | 第25页 |
3.2.3 中砂岩 | 第25-27页 |
3.2.4 细砂岩 | 第27页 |
3.3 粉砂岩 | 第27-28页 |
3.3.1 粉砂岩 | 第28页 |
3.3.2 泥质粉砂岩 | 第28页 |
3.4 泥岩 | 第28-29页 |
第4章 物源分析 | 第29-44页 |
4.1 盆地周边物源概述 | 第29-31页 |
4.2 物源分析 | 第31-44页 |
4.2.1 单碎屑分析法 | 第31-36页 |
4.2.2 重矿物组合分析法 | 第36-40页 |
4.2.3 古水流特征 | 第40-41页 |
4.2.4 砂体变化 | 第41-44页 |
第5章 沉积相 | 第44-67页 |
5.1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44-53页 |
5.1.1 岩性 | 第44-46页 |
5.1.2 沉积构造 | 第46-49页 |
5.1.3 剖面结构 | 第49-51页 |
5.1.4 测井曲线形态 | 第51-53页 |
5.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53-57页 |
5.2.1 区域演化背景 | 第53-54页 |
5.2.2 沉积相类型 | 第54-57页 |
5.3 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57-67页 |
5.3.1 沉积相横向特征 | 第57页 |
5.3.2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57-65页 |
5.3.3 沉积相演化 | 第65-67页 |
第6章 沉积相与储层的关系 | 第67-80页 |
6.1 储层的基本特征 | 第67-72页 |
6.1.1 主要储集岩类 | 第67-68页 |
6.1.2 主要储渗空间 | 第68-71页 |
6.1.3 物性特征 | 第71-72页 |
6.1.4 储层的分布 | 第72页 |
6.2 沉积相与储层的关系 | 第72-78页 |
6.2.1 岩性特征 | 第72-76页 |
6.2.2 砂体特征 | 第76-77页 |
6.2.3 沉积相特征 | 第77-78页 |
6.3 有利储层分布区带预测 | 第78-8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