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一、导论第10-15页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二) 研究现状及创新点第11-13页
        1. 研究现状第11-12页
        2. 创新点第12-13页
    (三) 研究方法第13-15页
        1. 文献分析法第13页
        2. 实证分析方法第13页
        3. 比较研究方法第13-15页
二、我国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的法规范考察第15-24页
    (一) 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的法规范现状第15-19页
        1. 同体问责主体第15-18页
        2. 异体问责主体第18-19页
    (二) 我国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的法规范缺陷第19-24页
        1. 法律位阶低,缺乏权威性第19-20页
        2. 规定不一致,缺乏统一性第20-22页
        2. 内容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第22-24页
三、我国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的现实壁垒第24-31页
    (一) 党内问责主体与行政问责主体冲突第24-27页
        1. 启动问责程序主体冲突第24-25页
        2. 问责调查主体冲突第25-26页
        3. 问责决定主体冲突第26-27页
    (二) 同体问责主体问责力度不够第27-28页
        1. 纵向问责主体袒护第27页
        2. 横向问责主体缺位第27-28页
        3. 专门机关问责受限第28页
    (三) 异体问责主体参与程度不够第28-31页
        1. 人大问责缺位第29页
        2. 司法机关问责不力第29-30页
        3. 提供问责信息主体作用发挥有限第30-31页
四、域外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的借鉴第31-36页
    (一) 域外行政问责主体制度梳理第31-33页
        1. 议会问责第31页
        2. 司法机关问责第31-32页
        3. 行政机关内部问责第32页
        4. 非权力主体问责第32-33页
    (二) 域外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的经验启示第33-36页
        1. 重点突出异体问责第33-34页
        2. 强化专门机关问责第34页
        3. 充分保障公众参与第34-36页
五、完善我国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的对策建议第36-45页
    (一) 完善行政问责主体法律体系第36-37页
        1. 制定统一的《行政问责法》第36页
        2. 完善地方行政问责主体制度第36-37页
        3. 健全公务人员行为规范第37页
    (二) 巩固强化同体问责主体第37-41页
        1. 科学界定党内问责主体与行政问责主体第39-40页
        2. 加大政府机关内部主体问责力度第40页
        3. 提高专门机关问责主体地位第40-41页
    (三) 完善异体问责体系第41-45页
        1. 权力机关积极主动问责第42-43页
        2. 司法机关及时介入问责第43-45页
结语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致谢第50-51页
附表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县级公共事业部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研究
下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障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