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公司对外担保的基本问题 | 第12-18页 |
一、公司对外担保的内涵及类型 | 第12-13页 |
(一) 公司对外担保的内涵 | 第12页 |
(二) 公司对外担保的类型 | 第12-13页 |
二、公司对外担保的立法模式 | 第13-15页 |
(一) 原则上允许,例外禁止 | 第13-14页 |
(二) 原则上禁止,例外允许 | 第14-15页 |
三、我国公司对外担保的立法变迁 | 第15-18页 |
(一) 2005年《公司法》修订前的立法规制 | 第15-16页 |
(二) 2005年《公司法》的立法改进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公司对外担保合同效力的理论之争与司法裁判立场 | 第18-25页 |
一、理论之争 | 第18-20页 |
(一) 合同有效说 | 第18页 |
(二) 合同无效说 | 第18-19页 |
(三) 效力待定说 | 第19-20页 |
二、司法裁判立场 | 第20-25页 |
(一) 法院对《公司法》第16条规范性质的认定 | 第20-22页 |
(二) 法院对担保权人审查义务的裁判立场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公司法第16条规定对公司对外担保合同效力的影响 | 第25-31页 |
一、《公司法》第16条的真意探求 | 第25-28页 |
(一) 历史解释 | 第25页 |
(二) 目的解释 | 第25-26页 |
(三) 体系解释 | 第26-28页 |
二、《公司法》第16条性质——管理性强制规范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公司对外担保合同效力认定依据——债权人的“善意” | 第31-45页 |
一、一般担保权人的“善意”认定 | 第32-39页 |
(一) 《合同法》第50条及《担保法司法解释》第11条的立法理论 | 第32页 |
(二) 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的标准 | 第32-34页 |
(三) 公司章程的登记不构成债权人“应当知道”之理由 | 第34-39页 |
二、特殊担保权人(商业银行)的“善意”认定 | 第39-45页 |
(一) 商业银行的审查义务 | 第39-40页 |
(二) 审查义务的限度——合理审慎的形式审查 | 第40-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