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基本理论 | 第10-17页 |
(一)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 | 第10-14页 |
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及特征 | 第10-12页 |
2.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及一般运作流程 | 第12-14页 |
(二)资产证券化的核心——破产隔离机制 | 第14-17页 |
1. 破产隔离的内涵 | 第14页 |
2. 破产隔离机制的价值 | 第14-15页 |
3. 破产隔离机制的内容 | 第15-17页 |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分析 | 第17-23页 |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分析 | 第17-20页 |
1. 企业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 | 第17-18页 |
2. 企业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分析 | 第20-23页 |
1. 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 | 第20-21页 |
2. 信托财产独立性与破产隔离机制 | 第21-22页 |
3. 信贷资产证券化破产隔离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三、基础资产与发起人的破产风险相隔离 | 第23-31页 |
(一)“真实出售”及其判断标准 | 第23-26页 |
1.“真实出售”的内涵 | 第23页 |
2. 美国司法实践中“真实出售”的判断标准 | 第23-26页 |
(二)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的实现方式 | 第26-29页 |
1. 债务更新 | 第26-27页 |
2. 债权让与 | 第27-28页 |
3. 从属参与 | 第28页 |
4. 信托 | 第28-29页 |
(三)我国“真实出售”的完善 | 第29-31页 |
1. 法律层面规定“真实出售”标准 | 第29页 |
2. 完善“真实出售”的实现方式 | 第29-31页 |
四、特殊目的载体(SPV)的破产风险隔离 | 第31-39页 |
(一)特殊目的载体(SPV)的概念及特征 | 第31-32页 |
(二)特殊目的载体(SPV)的组织形式 | 第32-34页 |
1. 特殊目的公司(SPC) | 第32-33页 |
2. 特殊目的合伙(SPP) | 第33页 |
3. 特殊目的信托(SPT) | 第33-34页 |
(三)特殊目的载体(SPV)破产风险的防范 | 第34-37页 |
1. 特殊目的载体(SPV)自愿破产的防范 | 第34-35页 |
2. 特殊目的载体(SPV)非自愿(被动)破产的防范 | 第35-37页 |
(四)我国特殊目的载体(SPV)的完善 | 第37-39页 |
1. 确立特殊目的信托(SPT)的法律主体地位 | 第37页 |
2. 构建特殊目的公司(SPC)制度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