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3.2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第2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概述 | 第18-28页 |
| 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涵与功能 | 第18-21页 |
| 2.1.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涵 | 第18-20页 |
| 2.1.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功能 | 第20-21页 |
| 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特征与类型 | 第21-24页 |
| 2.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特征 | 第22-23页 |
| 2.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类型 | 第23-24页 |
| 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 第24-28页 |
| 2.3.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 2.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实依据 | 第26-28页 |
| 第3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三个维度 | 第28-37页 |
| 3.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主体 | 第28-29页 |
| 3.1.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的内涵 | 第28-29页 |
| 3.1.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的确立 | 第29页 |
| 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客体 | 第29-35页 |
| 3.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客体的内涵 | 第29-30页 |
| 3.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客体的确立 | 第30-34页 |
| 3.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客体的特点 | 第34-35页 |
| 3.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载体 | 第35-37页 |
| 3.3.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技术载体 | 第35-36页 |
| 3.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容载体 | 第36-37页 |
| 第4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 | 第37-44页 |
| 4.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的结构构成 | 第37-38页 |
| 4.1.1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 4.1.2 评价标准与权重设计 | 第38页 |
| 4.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准则 | 第38-41页 |
| 4.2.1 目标性准则 | 第38-39页 |
| 4.2.2 全面性准则 | 第39-40页 |
| 4.2.3 易操作性准则 | 第40页 |
| 4.2.4 与时俱进性准则 | 第40-41页 |
| 4.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的确定 | 第41-44页 |
| 第5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组织实施 | 第44-53页 |
| 5.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 | 第44-47页 |
| 5.1.1 方向性与人本性结合 | 第44-45页 |
| 5.1.2 虚拟性与实在性结合 | 第45-46页 |
| 5.1.3 全面性与侧重性结合 | 第46页 |
| 5.1.4 客观性与主体性结合 | 第46-47页 |
| 5.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组织实施的过一般程 | 第47-53页 |
| 5.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准备工作 | 第47页 |
| 5.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实施过程 | 第47-50页 |
| 5.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的处理 | 第50-52页 |
| 5.2.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总结总汇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 附录B 调查问卷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