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民事送达制度理论分析 | 第14-17页 |
2.1 民事送达方法 | 第14-16页 |
2.2 民事送达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16-17页 |
2.2.1 程序保障 | 第16页 |
2.2.2 效率保障 | 第16页 |
2.2.3 当事人权益保障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我国民事送达现状——以西部某法院为考察对象 | 第17-20页 |
3.1 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17页 |
3.2 实践中民事送达的主要特点 | 第17-20页 |
3.2.1 直接送达及邮寄送达比例高 | 第17-18页 |
3.2.2 留置送达比例较低 | 第18页 |
3.2.3 公告送达方式单一 | 第18-19页 |
3.2.4 电子送达使用率低 | 第19页 |
3.2.5 无委托送达及转交送达 | 第19-20页 |
第四章 我国民事送达制度问题分析 | 第20-25页 |
4.1 直接送达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4.1.1 受送达人地址难确定 | 第20页 |
4.1.2 受送达人规避送达 | 第20页 |
4.1.3 代收人范围过小 | 第20-21页 |
4.2 留置送达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4.3 电子送达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4.3.1 电子送达平台不完备 | 第22页 |
4.3.2 电子送达效力难确定 | 第22页 |
4.3.3 民众诉讼能力与电子送达要求不符 | 第22页 |
4.3.4 电子送达实践操作难 | 第22-23页 |
4.4 公告送达存在的问题 | 第23页 |
4.4.1 公告送达标准笼统 | 第23页 |
4.4.2 公告送达效果欠佳 | 第23页 |
4.5 邮寄送达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4.5.1 邮寄送达送达行为不规范 | 第23-24页 |
4.5.2 邮寄送达适用条件不符合实际 | 第24页 |
4.5.3 送达地址确认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 | 第24-25页 |
第五章 我国民事送达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5.1 立法层面 | 第25页 |
5.2 司法层面 | 第25-27页 |
5.2.1 司法环境与司法制度设置存在差距 | 第25-26页 |
5.2.2 重实体轻程序观念 | 第26-27页 |
5.3 社会层面 | 第27-29页 |
5.3.1 法律意识淡薄 | 第27页 |
5.3.2 社会各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协作 | 第27-28页 |
5.3.3 户籍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28-29页 |
第六章 我国送达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29-34页 |
6.1 完善立法内容 | 第29-30页 |
6.1.1 细化立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 第29页 |
6.1.2 增加责任承担规定 | 第29-30页 |
6.2 完善民事送达信息化建设 | 第30-31页 |
6.2.1 构建网络送达平台 | 第30-31页 |
6.2.2 加强电子送达方式的适用推广 | 第31页 |
6.3 完善送达地址确认制度 | 第31-32页 |
6.3.1 推广送达地址确认制度 | 第31-32页 |
6.3.2 拓展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的效力范围 | 第32页 |
6.3.3 规范送达地址填写适用 | 第32页 |
6.4 建立全社会司法联动机制 | 第32-33页 |
6.5 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建立 | 第33页 |
6.6 加强法制宣传提高人民法律意识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