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外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问题的引出 | 第12-15页 |
2.1 对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的检察监督 | 第12-13页 |
2.1.1 案情简介 | 第12页 |
2.1.2 检察监督过程 | 第12-13页 |
2.2 对案件处理结果的评析 | 第13页 |
2.3 案件所引出的问题 | 第13-15页 |
第三章 民事诉讼虚假调解检察监督的相关概念及法理分析 | 第15-19页 |
3.1 虚假调解的界定 | 第15-17页 |
3.1.1 虚假调解的成因 | 第15-16页 |
3.1.2 虚假调解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16-17页 |
3.2 民事诉讼虚假调解检察监督的概念及法理分析 | 第17-19页 |
3.2.1 民事诉讼虚假调解检察监督的概念 | 第17页 |
3.2.2 民事诉讼虚假调解检察监督的法理分析 | 第17-19页 |
第四章 民事诉讼虚假调解检察监督的现状、问题及难点分析 | 第19-28页 |
4.1 民事诉讼虚假调解检察监督的现状 | 第19-21页 |
4.1.1 民事诉讼虚假调解检察监督的立法现状 | 第19页 |
4.1.2 民事诉讼虚假调解检察监督的司法实践现状 | 第19-21页 |
4.2 民事诉讼虚假调解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4.2.1 检察机关监督职能发挥存在欠缺 | 第21页 |
4.2.2 检察建议的效力缺乏刚性 | 第21-22页 |
4.2.3 检察监督尚未形成有效司法合力 | 第22页 |
4.3 虚假调解检察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4.3.1 民行部门力量配备、宣传、业务衔接等不到位 | 第22-23页 |
4.3.2 检察建议法律地位不明确 | 第23-24页 |
4.3.3 办案理念尚未转变 | 第24页 |
4.4 民事诉讼虚假调解检察监督的难点 | 第24-28页 |
4.4.1 对调解书损害“两益”范围的认识分歧 | 第24-25页 |
4.4.2 对损害第三人利益能否监督的认识分歧 | 第25-26页 |
4.4.3 对当事人自认适用原则的认识分歧 | 第26-28页 |
第五章 完善民事诉讼虚假调解检察监督的建议 | 第28-34页 |
5.1 充分发挥检察监督的职能优势 | 第28-29页 |
5.1.1 有效识别虚假调解案件 | 第28-29页 |
5.1.2 充分运用调查核实权 | 第29页 |
5.1.3 完善检察监督手段 | 第29页 |
5.2 形成有效的检察监督司法合力 | 第29-31页 |
5.2.1 加强与法院的协作与配合 | 第30页 |
5.2.2 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与配合 | 第30-31页 |
5.3 重塑民事诉讼虚假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 | 第31-34页 |
5.3.1 对损害“两益”范围的再认识 | 第31-32页 |
5.3.2 将损害第三人利益的调解书纳入监督范围 | 第32页 |
5.3.3 将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当事人自认纳入监督范围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