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16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4-16页
        1.3.1 主要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2 本文创新点第15-16页
2 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的基本理论第16-22页
    2.1 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的概述第16-19页
        2.1.1 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含义第16页
        2.1.2 案外人异议之诉的特点第16-17页
        2.1.3 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功能第17-18页
        2.1.4 案外人异议之诉的法律性质第18-19页
    2.2 案外人异议之诉与相关制度的区别第19-22页
        2.2.1 案外人异议之诉和执行行为异议第19-20页
        2.2.2 案外人异议之诉和第三人撤销之诉第20页
        2.2.3 案外人异议之诉和案外人申请再审第20-21页
        2.2.4 案外人异议之诉和另行提起确权之诉第21-22页
3 域外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的规定及启示第22-26页
    3.1 英美法系国家的相关规定第22-23页
        3.1.1 美国第22页
        3.1.2 英国第22-23页
    3.2 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相关规定第23-24页
        3.2.1 德国第23页
        3.2.2 日本第23-24页
        3.2.3 我国台湾地区第24页
    3.3 域外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的评析与启示第24-26页
        3.3.1 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第25页
        3.3.2 强化司法适用效果第25-26页
4 我国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26-32页
    4.1 我国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的现状第26-28页
        4.1.1 立法现状第26-27页
        4.1.2 司法现状第27-28页
    4.2 我国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8-32页
        4.2.1 案外人异议之诉的性质尚未确定第28-29页
        4.2.2 前置审查程序存在不合理之处第29页
        4.2.3 主体范围难以界定,提起异议之诉的法定事由较为模糊第29-30页
        4.2.4 起诉期间的设置存在缺陷第30页
        4.2.5 与审判监督程序的规定相混杂第30-31页
        4.2.6 欠缺针对案外人滥用诉权、恶意诉讼的防范惩戒机制第31-32页
5 完善我国案外人异议之诉制度的建议第32-39页
    5.1 明确界定案外人异议之诉的性质第32-33页
        5.1.1 界定性质的注意事项第32页
        5.1.2 明确界定案外人异议之诉为形成之诉第32-33页
    5.2 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查程序第33-34页
        5.2.1 正确看待前置审查程序第33页
        5.2.2 取消前置审查程序第33-34页
    5.3 明确主体范围和提起案外人异议之诉的事由第34-35页
        5.3.1 明确案外人异议之诉的主体范围第34页
        5.3.2 明确提起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具体事由第34-35页
    5.4 重新设置案外人异议之诉的起诉期限第35-36页
        5.4.1 设置期限为执行程序终结前第35-36页
        5.4.2 对起诉期间适用顺延的规定第36页
    5.5 正确处理案外人异议之诉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关系第36-37页
        5.5.1 合理区分案外人异议之诉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关系第36-37页
        5.5.2 将审判监督程序与案外人异议之诉相分离第37页
    5.6 增设案外人滥用诉权防范惩戒机制第37-39页
        5.6.1 立法上增设相关的防范惩戒机制第37页
        5.6.2 司法上加强审查力度第37-39页
结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后记第43-4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死刑不引渡原则研究
下一篇:论民事诉讼私录证据的法律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