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隧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 | 第13页 |
1.2.2 地下结构抗震理论研究发展状况 | 第13-17页 |
1.2.3 目前海底隧道抗震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海底隧道地震反应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 第20-36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海底隧道的简化计算模型 | 第20-21页 |
2.3 动力学问题的基本原理 | 第21-26页 |
2.3.1 中心差分法 | 第23-25页 |
2.3.2 显式算法与隐式算法的对比 | 第25-26页 |
2.4 流固耦合算法 | 第26-28页 |
2.4.1 拉格朗日算法(Lagrangian) | 第26页 |
2.4.2 欧拉算法(Eulerian) | 第26-27页 |
2.4.3 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算法(CEL) | 第27-28页 |
2.5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28-29页 |
2.5.1 线弹性模型 | 第28页 |
2.5.2 Drucker-Prager塑性模型 | 第28-29页 |
2.6 动力人工边界 | 第29-32页 |
2.6.1 人工边界的发展 | 第29-30页 |
2.6.2 一致粘弹性人工边界 | 第30-32页 |
2.7 地震波的输入 | 第32-33页 |
2.7.1 地震波输入条件 | 第32页 |
2.7.2 地震动输入的实现 | 第32-33页 |
2.8 接触 | 第33-34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海底隧道地震反应特性分析 | 第36-82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7-39页 |
3.4 海水-土体-隧道网格划分技术 | 第39-42页 |
3.5 不同峰值加速度的地震作用下隧道的响应 | 第42-53页 |
3.5.1 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43-47页 |
3.5.2 隧道竖向加速度分析 | 第47-50页 |
3.5.3 隧道位移反应分析 | 第50-53页 |
3.6 地震波入射方向不同的地震作用反应 | 第53-59页 |
3.6.1 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54-58页 |
3.6.2 隧道竖向加速度分析 | 第58-59页 |
3.6.3 隧道位移反应分析 | 第59页 |
3.7 不同埋深的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 第59-68页 |
3.7.1 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60-65页 |
3.7.2 隧道竖向加速度分析 | 第65-67页 |
3.7.3 隧道位移反应分析 | 第67-68页 |
3.8 不同水深的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 第68-81页 |
3.8.1 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69-77页 |
3.8.2 隧道竖向加速度分析 | 第77-79页 |
3.8.3 隧道竖向位移分析 | 第79-8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海底隧道减震措施研究 | 第82-90页 |
4.1 引言 | 第82-83页 |
4.2 土体加固 | 第83-88页 |
4.2.1 施工期注浆方案 | 第83页 |
4.2.2 加固计算 | 第83-8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5.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