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研究缘起 | 第9-22页 |
第一节 对双城电影的钟爱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渊源 | 第11-18页 |
一、电影空间的表征 | 第11-13页 |
二、李欧梵——双城空间的“始作俑者” | 第13-15页 |
三、对“双城”、“多城”、“我城”几个概念的梳理 | 第15-16页 |
四、拉康——镜像阶段之思 | 第16-17页 |
五、怀旧情结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第四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8-22页 |
第一章 混血的空间文化 | 第22-40页 |
第一节 城忆前身 | 第23-27页 |
一、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明珠 | 第24-25页 |
二、多元化城籍的大都会 | 第25页 |
三、混血的纽约曼哈顿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他者的记忆——港人眼中的海上繁花 | 第27-29页 |
一、从水泽渔村到东方巴黎 | 第27-28页 |
二、中西合璧的殖民空间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追寻母体的记忆——岭南文化空间 | 第29-31页 |
第四节 超地域空间的家国意识——“城”到“国”的变奏曲 | 第31页 |
第五节 那喀索斯的镜像空间之惑 | 第31-36页 |
一、政治身份转变 | 第32-33页 |
二、殖民身份的转变 | 第33-34页 |
三、扑朔迷离的经济神话 | 第34-36页 |
第六节 多元化的东方梦工厂 | 第36-40页 |
第二章 双城电影传奇 | 第40-55页 |
第一节 关锦鹏凝金粉世界 | 第40-45页 |
一、《胭脂扣》中的老上海风月 | 第40-42页 |
二、上海男人心口的朱砂 | 第42-43页 |
三、上海滩一代名伶的浮世悲欢 | 第43-45页 |
第二节 许鞍华借来的沪港之恋 | 第45-51页 |
一、海派作家笔下的香港传奇 | 第46-48页 |
二、坍塌的殖民之墙 | 第48-50页 |
三、平民化的沪上空间 | 第50-51页 |
第三节 阿飞(旭仔)寻母—王家卫睇上海旧梦 | 第51-53页 |
第四节 上海摩登下的天空之城——被遮蔽的“他者”之城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写在香港电影“多城记”之前 | 第55-69页 |
第一节 狮子山下——港人“我城”精神的回归 | 第55-61页 |
一、香港有个荷里活 | 第55-57页 |
二、永利街保育 | 第57-58页 |
三、幻灭的经济神话 | 第58-61页 |
(一)大角咀怀旧 | 第59-60页 |
(二)唐楼怀旧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北进导演的“多城”演绎——对“我城”命运的书写 | 第61-69页 |
一、颓败的老上海花园洋房 | 第61-63页 |
二、老北京的四合院 | 第63-64页 |
三、大上海的“教父” | 第64-65页 |
四、望乡—湮灭的大迁徙悲歌 | 第65-69页 |
第四章 后九七时代空间视域下的“多城记” | 第69-86页 |
第一节 超地域空间塑造的多城景观——对“我城”空间的延续 | 第70-72页 |
第二节 许鞍华电影中的“多城”——对“我城”空间的重构 | 第72-77页 |
一、玉簪遗落、锁麟遗失——十年一觉沪上梦 | 第72-73页 |
二、《桃姐》—“我城”意识的回归 | 第73-75页 |
三、朴素的《黄金时代》 | 第75-77页 |
第三节 王家卫——超空间性的“我城”想象 | 第77-80页 |
一、一个香港人的老上海旧梦 | 第77-78页 |
二、《一代宗师》里的家国意识 | 第78-80页 |
第四节 关锦鹏“睇”多城世界——一则“我城”寓言故事 | 第80-86页 |
一、从里弄到爱丽丝公寓 | 第80-82页 |
二、若即若离的邬桥 | 第82-83页 |
三、边缘空间的探寻 | 第83-86页 |
第五章 小议从香港电影“双城记”到“多城记” | 第86-88页 |
第一节“港味依旧”——小结“我城”意识的回归 | 第86页 |
第二节 对香港电影的几点展望 | 第86-88页 |
结语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后记(致谢) | 第93-94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94页 |